穿越胜天黄河口峡谷(游记)
文心
去高县胜天镇红岩山旅游,除了畅游李花海、桫椤海,拜谒流米寺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去处:穿越黄河口峡谷。
从红岩山景区大门去桫椤海的路途上,遇一岔口分路去安和村。沿途翠竹繁茂,林荫夹道,尽享酷暑中的幽凉。车停新修的一村道边,旅人下车远眺,山岭耸翠,空谷幽寂;俯瞰溪河潺潺,古桥卧波。
发源于红岩山中的这条溪河,一路飞泻跌宕于山谷之间,形成一挂挂飞珠溅玉的瀑布,因瀑布呈黄色,又居于古戎州进入红岩山区的咽喉要道,因此得名黄河口瀑布,而这个蜿蜒三公里长的幽碧峡谷,当地人就称为黄河口。近年来,景色幽美、道路起伏蜿蜒的黄河口峡谷,成了宜宾户外爱好者徒步行走的最佳线路之一。
安和第一桥!当我下到谷底,站在一人半高的两檐翘角、顶冠精雕龙首的石碑前面时,一股苍凉之气扑面而来。暗红色的碑体凝重浑厚,历经风雨侵袭剥蚀,棱角磨损,风化裂纹,青苔斑驳,字迹模糊,但碑顶翼亭上横书的楷体大字“第一桥”仍然清晰可辨。
石碑之前,淙淙流淌的溪河上便横跨着一座古老的五孔石墩桥。桥长20余米,四墩五孔,厚实坚固的青石立柱桥墩,历经上几百年风雨侵袭和洪水冲刷,仍屹立如磐。石桥上下,溪瀑喧腾,水雾袅绕,日光下隐隐然有彩虹闪烁。
抬起目光,环望这片山岭葱翠、溪瀑喧腾的河谷,但见天遥遥、地邈邈,在险峻幽深的山岭沟壑间,从石桥两边延伸而出一条青石板古道,蜿蜒起伏于杂木野草之间,残损的青石覆盖着泥尘苍苔,尽显岁月的沧桑和古道遗弃的冷落寂寥。据当地人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南丝绸之路。
我不由得浮想联翩,心情激动:如果此石桥和五尺道、南丝绸之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接起来,那“第一桥”的意义就非同寻常了!
从安和第一桥出发,沿着蜿蜒的古道一路下行进入黄河口峡谷,你便穿行在青山叠嶂之间,荫翳蔽日,满目苍翠。两列青山蜿蜒狭峙,如并伸着的两只手臂,怀揽着这葱翠怡人的一谷幽碧清凉:谷底溪流潺潺,铮铮淙淙,不时急滩喧瀑,飞珠溅玉;崖壁红岩,峥嵘万象,掩映万木青苍,古意盎然;仰望幽狭长天,一碧如洗,澄澈心灵,一片明净。
丛草覆没,古道寂寞。一种苍凉的意韵,从你脚踏青石板古道上发出的一声声沉厚的足音里悠然升腾。沿途,你会看到昔日羁旅行商之人在古道上遗留下的屐痕喟叹,一枚硕大的天然“王印”巨石,印把触地,印面朝天,似在对这方奇特幽美的山水盖上无字天书的感喟么?
出了黄河口,地势豁然开朗,良田万顷,农房集聚,一片平坝地区的繁荣景象。一问农人,我顿感惊讶,竟然进入了长江边李庄镇的辖地了。
站在辽阔平坦的李庄坝上,回望巍峨耸峙的红岩山,我恍然间看到:两千多年来,多少羁旅行商从戎州城出发,顺江而下,来到红岩山下,穿过绕山的田亩,进入了溪流潺潺、植被丰茂的黄河口峡谷,沿着青石板古道,向西南的崇山峻岭间一路跋涉而去。
曾志斌绘
蜀南咏竹三十韵
范让能
蜀南寻僰道,符水绕家乡。
两岸青山秀,满河竹笋香。
天寒飞笛韵,风起吼龙王。
叶落根鞭固,心虚竹节长。
竹楼当明月,风摇响琴娘。
铅粉染竹露,苔色拂根霜。
曾与蒿藜伍,终上碧空翔。
百草凋零后,高材老更刚。
露华笋节早,台阁凤管张。
东坡不离竹,宁可肉不尝。
行吟筛月影,烟笼醉竹廊。
七仙汤沐浴,竹筏送轻飏。
潇湘寻帝子,斑竹泪沾裳。
竹筒山寨饭,七贤林下觞。
高州有三杰,犹似硬头篁。
南昌兴义举,功勋耀梓桑。
壮哉悠悠竹,地久共天长。
瘦骨纾天性,升空劲节扬。
竹根雕活佛,竹笔写华章。
竹椅躺休闲,竹簟枕夏凉。
竹扇借东凤,竹席巧铺床。
竹杖挺芒鞋,坡仙啸黄冈。
竹荪美食宴,味调火锅汤。
竹篾编竹货,挑炭又挑粮。
回看钓鱼茨,腰弯气不伤。
水竹和甜竹,甘苦两勿忘。
凤池阴千亩,清野浩气藏。
隆冬喜三友,松竹窥梅窗。
汗漫聆天籁,君子友筼筜。
放歌传竹咏,致富奔小康!
曾卫奎绘
东升社区赋
翟礼湘半岛安澜,旭日东升。东来红日近,晨曦紫气升。南呈百里湿地,北固七色鹤林。庚寅诞,盛世逢。开元织锦绣,雅号注社区。噫兮!石门古道藏古韵,庆山符水展新姿。“日岀江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呜呼,一社之区皆世界,东方胜地迎光明。曦日初升,其道大光。新景如画,气象万千。窗含云外山几座,楼接人间客八方。宝地兮——潜龙腾空起;盛名兮——翔凤飞临家。美食一街夜为景,香飘四季都市城。市政广场万家乐,阳光普照涌温馨。娱乐休闲溢民意,健身观光生昌明。雕塑写沧桑,文化吟底蕴。书画诗词颂大治,吹拉弹唱庆升平。此地胜景兮,乃是:清歌凝白雪,妙舞出霞云。大美东升,与时俱进。新城逸貌,打造特色社区文化;丹花绿树,建设现代精神家园。党建引领,实干担当。“四民三心”皆铭语,“四好三治”得民心。初心永记,宗旨永行。朝乾夕惕,勤智双举。思民之乐,利民之思。联动见成效,格局全盘新。噫也!东升美景——平安共建,和谐共生。文明共创,幸福新区。情之不禁也,为之赋!注:1、“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形容美丽南广河畔的东升社区,如春而至,勃勃生机。2、东升之地,乃县城脸面,高楼林立,商家如潮,乃龙腾凤舞之地。3、“四民三心”:民思我想,民忧我解,民需我求,民困我帮;三心:聚民心、贴民心、乐民心。乃社区“两委”服务理念。4、“四好三治”:凝心聚力好,利益联结好,治理体系好,运行模式好,指班子队伍建设;三治:法治、德治、自治。5、百里湿地: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从百里之遥而来,形成湿地。6、朝乾夕惕句:语出《易经》:“九三日,君子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形容终日勤奋、谨慎,对工作不敢懈怠。陈培德书
雨中仰望纪念碑上的浮雕(组诗)陈智泉题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谨以长长短短的诗句献给建党一百周年!
在烈士陵园那一声鹃啼绝对不是鸟儿们刻意安排的??????????????
也不管她喊的是谁家的哥哥
你都听不见了,乳雾像一缕缕
硝烟,飘绕在山际
孩子们敬献的花环落满了昨夜
松枝掉下的露水,远处响起了出殡的琐呐
太阳缓缓地从你伫望过的地方升起来
七彩的霞光中,我依稀看见了
那张血肉模糊的面影……
过香炉山,缅怀先烈张锡龙雾绕香炉。我走的这条路
也是你走过的
不堪回首啊,时光将迷惘的眼睛
疑惑在闪烁的露珠上,疑惑在春风里
芭茅摇曳,如旗,如戈,如戟
我想象着蜿蜒山道上的少年
意气风发,如何唱着川南乡村的谣曲
在雨雾里飞奔,也想象着空谷的
流水,静如鸟鸣落入野草的荒诞,痉挛
和颓废……
山风徐徐拂过,有一些冷
不堪回首啊,我在香炉生出的紫烟中????????
看山,看树,看你走过的地方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在李硕勋故居场院里,小叶榕的片片叶子
恍若清晰的脸谱,每一张都那样陌生
又似曾相识
无风。无雨。无雾
无云的天空蓝得那么干净
梧桐书院的书声遥遥地传来
凭栏远眺,庆符镇河边街的那几棵黄桷树??????????
与偶尔走过的居民,恬淡得惬意而宁静
夕阳下,白鹤们掠翅的南广河面
闪烁着的,是当年那个追梦人
追逐的红色的梦境……
雨中仰望纪念碑上的浮雕一定是有什么东西
触动了某些思绪
不然,石头开出的花朵
怎会在那众人仰慕的天空
频频掉下泪水?
鸽子掠翅而来,又掠翅而去
把一首诗的韵脚
轻轻贴在云里……
雨中,仰望纪念碑上的浮雕
一个悲悯的人,听到的
不只是命运曲折的回声
也不再悲悯地抱怨
生活,留给他的
只是一些斑驳的倒影
硕勋公园晚霞陈顺超摄
天尽秋
罗启明
蝉鸣余绝响,蛙鼓尽残声。
风满一湾水,塘淹几尺茎。
荷凋莲藕出,秋瑟陌烟萦。
荆径理荒秽,枯枝老鸹惊。
范亮书李国强绘
李爽书
黄庭坚与庆符兰山,一段被历史
湮灭的佳话
吴国义
兰花是中国最著名也最被老百姓喜欢的花草。但以兰花比喻人的品德,自屈原始。
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在《离骚》、《九歌》、《九章》等许多诗篇中,以大量篇幅描写种类繁多的香草,意喻香草美人,以香草比美德,以臭草比恶德,并进而把二者都人格化了。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对兰情有独钟,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花寄予无限的希望,以兰为友,将兰作为佩物,以表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虽然被流放,但是还是种植兰惠等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从此二千余年来,兰花情结深入到中国文化的骨髓里,兰花成为君子和美德的喻比。孔子也非常喜欢兰花,曾在身处逆境时,告诉学生子路:“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从《离骚》开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以香草美人比喻君子品行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最为深入人心的是北宋中期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几乎人人皆知。周敦颐此文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但是另一篇同样是以香草美人自比的文章,足以与《爱莲说》媲美,这就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广为人知;而黄庭坚本人以诗文和书法名世,掩盖了其在散文上的成就,以致《书幽芳亭记》所知者寥寥。
北宋书名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系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一生喜爱兰花,其家乡江西修水县盛产兰花,自幼受到兰香熏陶,以至于在贬居期间也养兰、爱兰,创作了大量以兰花为题材的作品,以至于黄庭坚与兰花之间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兰花文化。黄庭坚关于兰花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其创作的散文《书幽芳亭记》,以及其晚年书法作品《幽兰赋》。
黄庭坚所书《幽兰赋》被学界高度评价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隹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拓片被河南省列为一级文物;被称为“碑石中的精品”。
其散文力作《书幽芳亭记》,凝聚了黄庭坚一生的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也处处闪现其对兰花的独到研究。“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文章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国士、国色、国香,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随即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黄庭坚把兰花喻为“君子”,誉为“国香”,对兰花的赞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黄庭坚还把兰和蕙、椒对比,形容人的才能、品行高低,在黄庭坚的笔下,兰是君子,蕙是士大夫,椒是庸碌之辈。作者自比品行高尚的“山林之士”,远离朝廷“往而不返”也。作者在文章中借兰花而感叹,寄予了他对宦途坎坷的世道感叹。世人皆知黄庭坚在书法、诗歌上的造诣,但很多人不知道黄庭坚在散文上的成就,其谪居西南一隅戎州时所写的这篇《书幽芳亭记》,则是其散文创作上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的文采丝毫不逊色于同时代周敦颐的《爱莲说》。
黄庭坚在《书幽芳亭记》中还最先提出对兰、蕙直观的分类方法,简明扼要,“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从此改变了我国古代对兰和蕙一直没有明确区分的状况,至今仍然简便实用。因此《书幽芳亭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还在于第一次阐述了“兰”“蕙”的关系和区别,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兰花界也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自此以后,凡是涉及兰花的著述文章,多援引黄庭坚的观点。有文章评价,“他的这一论断成为中国兰花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是“兰蕙辨别第一人”。《国兰》杂志曾载文指出:“《书幽芳亭》应成为爱兰者的必读文章”。
我国历史上,自屈原、孔子始,文人墨客以兰喻君子的记载很多,但是将兰花的习性和君子的品格结合起来阐述得这么透彻的,唯有黄庭坚的这篇文章。特别是其对兰花的研究之深,无出其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一統志》等史籍在记载石门山时要特意引用黄庭坚的这篇文章。
但是黄庭坚《书幽芳亭记》写作背景却很少有人知道,幽芳亭在哪里?幽芳亭里栽植的兰花来自何处?就更罕为人知。
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年)的《方舆胜览》,系祝穆所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在我国史志地理类古籍里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方舆胜览》云:“兰山,在僰道县界,图经云:兰,生于深林,石門尤多,有春兰秋兰素兰凤尾兰竹兰石兰诸名,春兰花生于叶之下,素兰花生于叶之上,黄鲁直幽芳亭記一干兩三花而香有余者兰,兰;一干十数花,而香不足者蕙”。
《明一統志卷六十九》载:“石门山,在庆符县治南,下瞰石门江,其林薄間多兰,有春兰秋兰素兰凤尾兰竹兰石兰,春兰花生叶之下,素兰花生叶之上,黄庭坚幽芳亭記一干兩三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十数花而香不足者蕙,一名兰山”。
为什么《明一统志》等典籍上专门僻“石门山”词条记载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对兰花的定义?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这两段史料上的记载将兰花界和文学史上一段被历史湮灭的佳话呈现在我们面前。
北宋初期,宜宾僰道(戎州)治下有一山,名石门山,山中遍生各种野生兰花,由于山中兰花甚多,被称为“兰山”。其山位于五尺道的必经路线上,史称石门关。从宜宾出发的五尺道系当时连接中原内地和南诏地区(今云贵地区)主要通道,征战、商旅皆经此南来北往。五尺道分水陆两路,陆路从石门山上经过,水路则从石门山下的南广河溯流而上,地势险峻,陆路则越过石门向南。
根据《明一統志》记载,兰山位于四川庆符县(现四川省高县)南十里的石门山,即古五尺道上的石门关。庆符县在宋初时属于“叙州徼外地”,即宜宾的郊区(《宋史·志·卷四十二地理五》载:庆符,本叙州徼外地。年朝廷在这里设立庆符县,为祥州治所)。
《庆符县志》记载:“石门山在庆符县治南,下瞰石门江,其林薄間多兰,有春兰秋兰素兰凤尾兰竹兰石兰,春兰花生叶之下,素兰花生叶之上,黄庭坚幽芳亭記一干兩三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十数花而香不足者蕙”。《庆符县志》的记载与《明一統志》等古籍记载一致。《庆符县志》还记载了庆符八景之一“石门幽兰”以及众多吟咏石门幽兰的诗文作品。
黄庭坚一生正直清廉,因任太史时作《神宗实录》遭诬陷,被贬涪州(今四川省涪陵县)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年(元符元年)为避表外兄张向之嫌,迁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安置,在戎州(北宋政和四年即年戎州改称叙州)生活了三年。至今宜宾还留下大量与黄庭坚有关的地名和景点,如流杯池、吊黄楼、思坡溪、会诗沟、锁江石、安乐泉、涪翁楼……
贬居戎州期间的黄庭坚仍不改其对兰花的喜爱,遍寻兰花。其时宜宾老城隔江相望之地,即是后来的庆符县地界(10多年后的年朝廷在此地设立庆符县,县域北自今南广镇入江之地,南到今高县文江镇),得知宜宾郊区的南广河畔石门山上兰草甚多,遂沿繁华的五尺道水路溯南广河而上,至石门山,采挖野生石门兰草,在自家院子里遍植兰草,为此还特意在院子里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饮茶赏花,取名“幽芳亭”,兰花盛开时,院子里幽香阵阵,在这样美好的时刻,黄庭坚联系自己的坎坷际遇,以花自比,写下了后来那篇传世之作的散文经典《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成就了庆符石门兰山的名气,石门兰山也让黄庭坚创作出了《书幽芳亭记》。自此以后,记载兰花的典籍中,基本上都会提及四川庆符兰山的兰花。盛产于石门兰山的野生兰花“石门幽兰”成为兰花界一个著名的品种。特别是由于庆符兰山的名气太大,甚至导致《唐诗三百首》的注释错误数百年,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传奇。《唐诗三百首》收录的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一诗注释“《名山记》:石门山在庆符县洽南下瞰石门江林薄间多兰有春兰、秋兰、石兰、竹兰、素兰、凤兰,一名兰山。”事实上近年来经考证,孟浩然生平从未到过川南,但因为庆符石门兰山的巨大影响,导致注释编写错误,直到年后的《唐诗三百首》版本才更正了这一谬误。
明代才子杨慎的名篇《采兰引》“秋风众草歇,丛兰扬其香。绿叶与紫茎,猗猗山之阳。结根不当户,无人自芬芳。密林交翳翳,鸣泉何汤汤”,也因庆符兰山之名,在历史上留下一桩悬案。《庆符县志》将杨慎的《采兰引》收录在内,认为该诗所写为庆符石门幽兰,但是文学界多认为该诗所写为云南响水关的兰花。根据历史记载,杨慎被贬云南时,因父亲生病,曾匆匆赶回成都探望父亲,其回家的路线确实是经过昭通、筠连、庆符、宜宾这一条线路,且确证的是杨慎经过高县时曾创作《高县义士行》一诗,其曾经过庆符兰山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杨慎《采兰引》所写,究竟为何处的兰花,至今没有定论。千年的时光之后,五尺道已经退出了历史,曾经千帆云集的南广河上已经不再繁华,兰山所在的石门关处,已经是宽阔的公路,山中已然没有了野生兰草,野生石门幽兰已成为兰花界的一个绝响,《书幽芳亭记》却让黄庭坚与庆符兰山的美好故事留存了下来。
黄国平书
阮郎归?山行
严为刚
盘龙九曲绕山梁,丹青染画廊。冷泉飞瀑洒清凉,幽兰送暗香。
风弄影,舞霓裳,犹疑入梦乡。百年古木诉沧桑,经天日月长。
邓勇绘
雾柳吟刘应钊人觉雾柳美,且知柳亦难。天冷鸟更知,何处可御寒。隆鲲绘
黄草坪的落日与清晨黄艳绘
近日,县文广旅局已召集相关文艺协会,对评选年度优秀文艺作品作了安排。欢迎县内外文艺爱好者向县文广旅局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