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时期,边陲和域外传入的香药尤其是树脂类香药主要用于制作香品,药用相对较少。
唐代时,绝大多数的香药都已成为常用的或重要的中药材。
《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等前代典籍未收录的香药也陆续补入了本草著作,如高宗时的《唐本草》收载了龙脑香、安息香、枫香;唐中期的《本草拾遗》收载了樟脑、益智;唐末五代时的《海药本草》收载了降真香。
至此,除龙涎香等少数品种,传统香所用的主要香药都已收入本草典籍,这也标志了此时对香药的特性有了系统的了解。
香药用于医疗养生,一为香品,二为药品《海药本草》集中收录了产于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或从海外引种于南方的药材,其中包括很多香药。撰者李珣,祖父为波斯人,生于四川,家中世代经营香药。李珣既通医学,也是唐末五代时较有影响的词人,亦有咏香诗词,如:“带香游女偎人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香药用于医疗养生,大致有两类方式:其一,以“香品”的形式出现,既可添香,又可养生祛病。由于传统香的制作在用料、配方、炮制等很多方面都与中医相通,因此,绝大多数的传统香都有不同程度的养生功效,所以这一类治病的香与普通的熏香没有明显的界线。
其二,以“药品”的形式出现,将香药当作药材来使用,主要是取其“药”性,达到借芳香之气以开窍的目的。
无论是作为香品还是药品,香药在唐代医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有熏烧、内服、口含、佩戴、涂敷、熏蒸、洗浴等各种用法,《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广济方》《外台秘要》等医书都有丰富的记载。
就“香品”而言,有各种配方的香丸、香粉、脂膏、澡豆、香汤等;可熏衣、祛秽、消毒、护肤、祛斑、治皮肤病、治腋臭、口臭,等等。
就“药品”而言,使用香药的医方更是数不胜数,如治“心腹鼓胀”等症的“五香丸”(又名沉香丸,用沉香、青木香、丁香、麝香、乳香等合成),治“风热毒肿”等症的“五香连翘汤”,治邪气郁结的“五香散”,等等。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唐代医家对香药与香品的重视,与当时推重养生、养性的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
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言:“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德行不充,虽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普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佑也。”
孙思邈修道,亦通佛理,倡导“养性”为养生祛病之本。其名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不仅有大量医方使用了香药,还有品类繁多的香品,如熏衣香(熏烧或直接夹放在衣物中),香身、香口的丸散(内服、佩戴或口含),面脂手膏(涂敷、浸泡),等等。
其中有很多是深藏宫禁的宫廷秘方,也随其著作的出版传播到民间,造福于百姓。《千金翼方》“妇人面药”一节言:“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拥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王建亦有诗记之:“供御香方加减频,水沉山麝每回新。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
近期香学课程详情
北京
开课时间
9月17日—9月20日(周一至周四)
报名电话
开课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中街15号夕照寺内慧通香学研究院
东莞
开课时间
9月24日—9月27日(周一至周四)
报名电话
开课地址
东莞市道滘区丽水佳园湖光二区·慧通香生活馆
-END-撰文傅京亮图片
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为“慧通香学研究院”原创,如需转载请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gxiangzhia.com/csjg/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