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20世纪30年代,引气剂的偶然发现是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引气剂是混凝土中使用得最早的外加剂,它能使混凝土或砂浆搅拌过程中引入大量均匀分布并且封闭微小的气泡。美国于年开始研究引气剂,首创了松香树脂酸类引气剂——“文沙”(Vinsol)树脂,它是制作木松香过程中的副产品。日本于20世纪40年代引进加气混凝土技术,并于—年期间制定了引气剂的标准规范。我国是从50年代开始引气剂的研究,生产松香热聚物和松香皂。随着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引进国外施工设备和国外工程公司进入我国施工市场,引气剂得到广泛重视。除了改善混凝土冻融耐久性,加入引气剂还可以提高其工作性,增加了混凝土的泵送性。在倡导绿色建筑的今天,高性能混凝土(HPC)是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优质引气剂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
2引气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2.1引气剂的种类
引气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图1是典型的引气剂化学式。表面活性剂由长链分子组成,一端是对水有很强吸引力的亲水基,另一端是对水没有吸引力的疏水基。基于亲水分子的性质,表面活性剂可分为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型和两性分子等类型。工程中应用的引气剂大部分属于阴离子型,如松香皂、十二烷基硫酸盐类、烷基磺酸盐、三萜皂甙、松香热聚物、JDU多功能引气剂等等。在混凝土领域中,根据生产原料,引气剂可分为以下几种:
(1)松香类引气剂
通过各种不同工艺对松香进行改性得到的松香衍生物,根据不同的改性方法可分为松香皂类和松香热聚物类引气剂。
(2)烷基苯磺酸盐类引气剂
一般是烷基苯用浓硫酸、发烟硫酸或液体三氧化硫作为磺化剂而制得的产品,主要有烷基苯磺酸钠和烷基硫酸钠。
(3)皂普类引气剂
最初是从多年生乔木皂荚树的果实皂角或皂荚中提取出来的,辛辣刺鼻的物质,其主要成分为三萜皂甙,引气性能较佳。
(4)脂肪醇磺酸盐类引气剂
主要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磺酸钠和脂肪醇硫酸钠等。其中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简称醇醚,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发展较快、用量较大的品种。
(5)其他
主要有蛋白质添加剂、使用过的机油、石油磺酸盐和一些具有较强引气功能的减水剂等。其中引气减水剂主要有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和聚烷基芳基磺酸盐。
2.2引气剂的作用机理
Leara解释了引气剂引入气泡的机理:在水-空气界面上,亲水基指向水中;在水泥-水界面上,亲水基吸附在水泥或其水化粒子表面,而憎水基指向水中,导致水泥界面憎水,形成憎水性的吸附层。引气剂在水-空气界面上的吸附作用,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促进了气泡的形成。
不同引气剂的分子结构不同,其起泡性和稳泡性存在差异,影响起泡性能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表面张力、表面电荷、表面粘度以及气体的透过性。大部分引气剂均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憎水基团和亲水基团,在混凝土水泥-水-气组成的界面上,憎水基向空气一面定向吸附,亲水基与水泥颗粒和水化粒子相吸附,在水泥颗粒及其水化粒子表面上形成憎水化吸附层,这种吸附层在憎水基的作用下力图靠近空气表面,引气剂在这种多重界面上的吸附作用显著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使在搅拌过程中混凝土能引入大量的气泡,且这些气泡带有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因此这些气泡能均勻分布。
研究发现,在混凝土中加入其他表面活性剂也可以引入大量气泡,然而,引入的气泡必须要有足够长的寿命周期,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许多气泡破裂,混凝土的含气量下降。因此,提高混凝土中钙盐的含量,引气剂会使钙盐产生沉淀并吸附在气泡的液膜表面,增加了气泡膜的厚度,有效防止了气泡的破灭,提高了气泡的稳定性。
3引气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引气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加入引气剂后,在混凝土浆体中产生大量微小气泡,混凝土的粘度降低。此外,这些气泡减小了骨料颗粒之间的摩擦,使混凝土和易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引气剂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一般认为,含气量增加1%,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加10mm。同时,引气剂还有减水的作用,在用水懂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其流动性。在水泥用量低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添加引气剂,在混凝土中引入4%~8%的含气量,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所需的工作性。
3.2引气剂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强度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引气剂的加入会降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含气量每增加1%,抗压强度降低4%~6%,制约着引气剂在我国的使用。引气导致的强度损失不仅取决于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也取决于水泥用量。对于水泥用量高的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会随着引气量的增大而损失较大;然而,对于水泥用量较低的低强混凝土而言,抗压强度随着引气量的增大而损失很小,当水泥用量低于某一值时,抗压强度还有可能有所提高。
除此之外,引气剂的种类和掺入量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高辉等对比研究了烷基磺酸盐类引气剂(用a表示)和sJ三萜皂甙引气剂(用B表示)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B类引气剂抗压强度损失量较小。欧阳新平等研究了在引气剂用量不同时,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引气剂用量从0增加到0.%时,抗压强度提高;当引气剂用量从0.%增加到0.%时,抗压强度降低;当引气剂用量大于0.%时,抗压强度并没有显著变化。
3.2.2引气剂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加入引气剂后,引入的气泡黏结着固体颗粒可以减小其下沉的趋势,从而降低了新拌混凝土的离析和泌水,改善混凝土的界面特性,降低硬化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纹数量,特别是对C70以上的高强度混凝土而言,能够使混凝土的抗折强度的损失得以补偿王稷良等研究表明,烷基苯磺酸盐类和皂甙类引气剂对混凝土抗折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后者还略有增加。例如在道路混凝土中加入引气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
4新型高性能引气剂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引气剂存在溶解性差,工程推广应用受到限制。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研究和开发性能优异及复配相容性好的高性能引气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已经开发了多种新型引气剂,如在上个世纪林永达研制出了RSF和CJ4两种新型引气剂,两者均可使混凝土的抗冻融能力提高12倍以上。其中,CJ4引气剂具有冷溶的特点,其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CJ4引气剂在湖北清江高坝洲水利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朱蓓蓉等研发的SJ-2引气剂是以天然皂荚为原料,主要成分为三萜皂甙,是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J-2引气剂对混凝土各方面性能的影响可与国外Vinsol引气剂相媲美。对SJ-2引气剂溶液测定结果表明,它的起泡能力和稳泡能力都很高。除此之外,SJ-2可以与其他外加剂按任意比例混合使用,对酸、碱和硬水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SJ-2引气剂的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随时进行转让和大规模推广应用。
游有鲲等发的引气剂以天然树脂为原料,添加其他天然或化工材料,通过改良其物理化学性质,得到最终的引气剂产品。具有掺量少,使用方便,可与其他混凝土外加剂复合使用的优点,便于计量与应用。如在南京玄武湖隧道C30P8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中,JM引气剂与JMIII抗裂防渗增强剂复合使用,完全满足了工程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陈应钦研发的HPS引气剂主要由醇胺类的多元共聚物及微量泡沫稳定剂等组成。与其他新型引气剂相比,HPS不易被粉煤灰吸附,因此HPs较普通引气剂的掺量小。与高效减水剂、缓凝剂等复合时,不会产生沉淀、絮状物。其次,HPS的热稳定性较好,喷雾干燥后不影响引气特性DHPS引气剂已经在近60万m3的混凝土工程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王红进等研发的CWS-01是一种由传统的引气剂加上稳泡剂等物质复合得到的新型引气剂,具有水溶性强、与其他外加剂复合性好、引入起泡平均孔小、对建筑材料强度降低较小等特点。但CWS-01在应用中应注意:与不同的超塑化剂复合使用时,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混凝土工程,CWS-01的掺量必须通过试验才能确定,以便达到工程所需的含气量。
马锋玲等开发了SK-H新型引气剂。对产品进行测试,SK-H性能良好,不结晶、不分层、稳定性好,混凝土性能达到了国标一等品的指标。SK-H已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十余座电站的混凝土防护修补工程中。
张文平开发了兼有引气与减水功能的复合型单组分非离子型引气剂,有效地避免了两种外加剂的物理复合。掺加量为0.14%时,减水率为14%,泌水率降低到7.05%,引气量达5.3%。
方云辉以琥珀酸、环氧乙烷为原料,通过物理复配的手段进一步改性,加水稀释得Point-Y引气剂。
瞿佳等对传统的的油茶皂甙引气剂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制成ZY-e新型引气剂。ZY-e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能有效溶于聚羧酸盐系减水剂。当掺量为0.04%时,可使含气量达到3.4%,减水率达8.2%。
杨勇等开发的e引气剂是具有两亲性分子结构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该引气剂能有效溶于聚竣酸减水剂。e引气剂在0.%掺量下,含气量由1.4%增大到3.7%。
乔敏等用不同的阴离子(磺酸、磷酸和硫酸)合成了三种双子表面活性剂。与单链表面活性剂相比,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其中,带有硫酸根离子的双子表面活性剂性能最佳。
5结论与展望
引气剂对混凝土的影响主要包括提高和易性、提高抗冻融耐久性、抗渗性能增强、抗碳化和氯离子渗透能力也有所提高。随着高性能混凝土及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引气剂的应用会更加广泛。高性能引气剂正逐渐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重点解决引气剂和其他外加剂相容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来源:《上海建材》.0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