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74期)
作者简介
黄仕隐:字子儒,涪陵人,民间学者,自号石沱君。学古人以古文载古道写古迹寄古意扬古声。
建党百年七一勋章
人物志(组篇)
渡江小英雄马毛姐
人之务事也,使与生命攸关,非自觉不能。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藉人民,虽安徽无为,一县功臣三千余,乃有小船胜炮舰,跃马饮江如晋隋也,而齿少为最者,曰马毛姐也。
毛姐无为马家坝人也,世渔。时年十四,兄携之入渡江突击队,自备船临战,然咸以为少,不允其驱前。己丑岁三月癸未日(年4月23日)子时,将士登,船即发,乃撑篙一跃上。由是来回六,一夜三船六班兵。有落水者,亟救之复进,有子弹伤臂,犹摇橹而前。时兵北来,不习水战,乘是船,则如飞箭。后数日,续运于夜,卒毕事。被誉“渡江第一船”,“渡江小英雄”,获受“一等功臣”。越二年,国庆抵京观礼,毛主席见之,延之家食,且询渡江事。问其名,无,乃曰:“汝姓马,吾姓毛,名曰马毛姐,可否?”且励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先是,毛姐在村,无名,人以三姐唤之。自是,毛姐以英雄事,名为领袖赐,传之南北。时南京前线船千余,如毛姐巾帼为功者,犹有背影姑娘大辨子颜红英也。
夫人民战争固为人民,故人民得积极与,虽事在当时,而功著史册得不泯焉。尝曰艨舯巨舰,然是役,小船划渡,殊往而胜者,非得民不可。后马姐与建设,历各厂,多有良绩。及记录是役拍摄,数为之说解。辛丑岁,习总书记授七一勋,毛姐年八十七,赴京受,以姓氏笔画第一,至荣矣。有诗曰:“巾帼英雄著义声。”毛姐之谓也。
颂曰:“大江浩浩,人民汪洋。雄师百万,风雨苍黄。十四少女,毛姐芳扬。渔人功著,无为之乡。”
南海民兵王书茂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志所载吾南疆也。曩者,郑和出海,驰南洋西洋,分舰登美州,扬威于海外,宣德于异域,俾百夷之酋,不小视。然有清以降,有海无防,至于蚕食鲸吞,国土四裂,夷狄为华夏苦久矣。新中国立,国家疾之,士庶愤之,建船造舰,奋力追之。虽西沙南沙与越两战胜,犹不足以卫。及改革开放,国力日增,南疆之事,乃为之备。于是建岛礁,筑机场,空防无垠,海巡有常,括牛舌之线,方正中国海之实矣。然人惟知军之逐敌也,而鲜知民之驱前焉。百数十万渔人,驱舟舸如长城护,如王书茂者,行著功显,乃其一焉。
书茂者,琼海人也。少随父事渔,往来南海岛礁间。以熟海情故,部队请为之介,及建礁事起,自驾船与。赤瓜、东门、南熏、华阳,书茂力多。壬辰中(年),黄岩岛,菲争急,渔船相抗,书茂身先,挡阻其进。彼时携枪,我则无,危甚,卒以勇却之。越两年,九八一钻井平台作业,越人扰之,数十艘船舰迫。书茂时职海上民兵连,遂率船亟往,越进我阻,越退我守,其所布之网则除之,其来犯之船则冲撞之,卒迫其离。
或问书茂,何如是不顾身?书茂曰:“吾世为南海渔,辈辈知吾渔场,前不守,以国弱,今国强,焉能复受侵?”外此,携渔民致富,抗台风,又份内事焉。癸巳中(年),总书记习近平与博鳌论坛,间访谭门民兵连,见书茂,褒赞之。顾氏炎武曰:“匹夫有责。”虽谓天下兴亡,然守土固疆,诚一揆焉。
颂曰:“海疆不守,国被长辱。南海固土,如我楚蜀。同志军民,夷狄自束。书茂守护,何其有足?”
抗美骁勇王占山
王占山者,河南丰南人。朝金城战役,占山任三排长,隶五十军一三五师四零四才七连。时联合国军攻四零八一、二高地,弹雨猛急,七连损员巨,连干部接连伤亡,占山遂统其余,四昼夜,退敌三十八次,阡四百余。及换防,残兵不及十焉。是役,占山获受二级战斗英雄,朝鲜一级国旗勋章。然占山亦重伤,几死,抢救几昼夜方苏,后随团返国,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之。
先是,占山父长农会,占山入儿童团,从八路军抗日,由此历艰遭厄,不屈于敌,而同志忠义死,复激愤慨。辽沈决战,占山入伍为通信兵,即入党,后越关攻金汤桥取天津,所隶连亡八十余,连遂以金汤桥名,纪英勇事也。及毕朝战事,占山在军,历迁副连长、营长、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安阳军分区副司令。初,占山返籍取妻,非党员不娶,人问何故?占山曰:“党员找党员,同命心相连。”有女弟视占山为战友子谋事,亦替子求,占山则拒之曰:“何处不保家卫国。”辛丑岁,党颁七一勋章,占山年九十三,坐轮椅,总书记亲授。有曰:“赳赳武夫,国之干城。”占山之谓也。
颂曰:“占山者王,干城于外。生死不顾,卫国事大。老而弥坚,初心不艾。勇士在军,巍巍岱泰。”
作者简介
谭红云:涪陵区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真善美的表达,在《山东散文》、《乌江》杂志及各网络平台,发表过数十篇散文。
芳华依旧
涪陵城外东南方向三十公里外的武陵山脉依偎处,有一座美丽的小镇建成了,却藏在武陵深闺人未识。听说那里有工厂大食堂,有静静的书院,有芳华大礼堂,有象征纯真爱情的山楂树,还有几代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安放在那里……人们心向往之。
于是在某个夏天,我们沿着美丽的乌江往东南方向行进,来到曾经涪陵的南大门,素有“千里乌江第一镇”——白涛镇,这座曾经在地图上消失了三十几年的小镇,让人对它有几许莫名的惆怅。车速慢下来再慢一些,因为仔细搜索能看到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的金子山下掩映着一个洞口,仿佛武陵人闯入桃花源时见到的那个神秘的洞口,不过这是一个带着金属和泥沙味的“核花源”——地下核工程。
对于涪陵人来说厂并不陌生,它又名建峰化工厂,是一座很普通且有不少外地人的化工厂,也曾见过穿着深蓝色工装的工人,和印象中的工人形象并无二致。随着十年前“地下核工程”作为景点开放,突然就火了,他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工作也变得神秘起来。
其实他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就开始披上神秘的面纱,直到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同意对工程解密,真相才大白于天下。不再是一座普通工厂,工人也不是一群普通工人,而是“有惊天动地之举,无惊天动地之声”的一群人,秘密建造了一座绝密的地下核工程!一个国家郑重宣布对一座工厂解密,该是怎样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烟云等着人们去看清楚,大约在十年前的一个酷热的夏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家人一同去参观了“地下军工洞”。
走进洞口“地下核工程”赫然印入眼帘,一阵清风吹来顿觉凉爽,灯光映照下的混凝土通道很高也比较窄,越往里走越感凉意阵阵,外套也得穿上。穿过这段通道,眼前便豁然开朗,更高更宽的洞体展现眼前,随导游上楼下楼,整个建筑布局宛如迷宫,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导游激动地介绍着地下核工程的主要遗存:洞室、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主厂房、仪表室、反应堆大厅、反应大锅、中央控制室等;电机和控制设备等。人们被眼前的一切强烈地震撼着,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由于自己的认知还没有跟上眼前所见,只觉得眼前的一切太不可思议!
车继续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在心间飘荡。将要到达的小镇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年秘密修建核工洞的一群人工作的厂区和生活区,是怎样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造就这乌江两岸的神奇所在?一切都将解密。
很快到达目的地,“军工小镇”的字样高高耸立在厂区大门之上,小镇里静悄悄的。锈迹斑斑的各种机床器械,庄严而肃穆地立在道路两旁,象行礼的卫士在欢迎人们来走近并了解它们,宽敞的工厂大食堂正开门迎客,芳华大礼堂安静地伫立着……旧砖墙上印刷着六、七十年代的标语和口号,一切又仿佛喧闹起来,一群有血有肉,干劲儿十足,满满青春气息的一群年轻人向我们走来,徐徐开启属于他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进入到属于他们的奔腾年代!
时逢“军工陈列馆”开放,为了更进一步解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先去看看。买了价值不菲印有“宏扬家国情怀,感知时代记忆”的展厅票,肃然经过一段混凝土拱券,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书写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历史的展板,一下子把人拉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近万工人、干部、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从祖国各地奔赴大西南和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建成祖国坚不可摧的大后方!回放历史画卷总是让人热血澎湃!
进入老厂房改建的陈列馆里,绝密核工程在这里被详实解密:年,周恩来批准建造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军工洞,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此工程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支代号为的工程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白涛深山,一个庞大的代号为“”的国家级绝密军事工程开始启动,开始长达18年的秘密建设!白涛镇的地名因此在地图上被抹去,对外采用“”代号和重庆市信箱,要求全部参建人员严格遵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身守密”的保密条例。
工程包括两部分,一是洞体部分的挖掘、建造和设备安装;二是配套的水、电、道路、桥梁、和生活区等辅助工程设施建设。建设范围包括白涛区域及乌江两岸2万亩土地,实行全境封闭式建设,出入口均有部队守卫,严格要求洞体的建设标准可抵御万吨当量氢弹爆炸的冲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54师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艰苦条件下,24小时4班倒不停歇作业,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硬生生地用一把把铁锹挖空了一座山!最大的洞室高达79.6米,相当于二十多层楼高,深入乌江江底30多米,挖出的土石方可筑一米见方1公里的石墙,官兵们用了8年时间开创新的愚公移山精神,挖出“世界最大人工洞体”,书写了军工建设史上一大奇迹!
工程的配套设施工程由二机部负责,他们按照“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革命理念,在白涛区域内建成一个功能完备的军工小镇。至此,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工程已初具规模,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总投资7.46亿元人民币,先后6万多人参与建设。至年,整个工程土建完成了85%,安装完成了60%,如果再用一年时间再投入一个亿,就能全部完工投入生产了。
但是,到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国际形势趋于和平,年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年国防科工委同意对工程解密。
阳光从大大的玻璃窗映照进来,照在陈列室内一台台擦去锈迹的车床和机车上,这些钢铁战士默默无言地述说着它们曾经光荣的历史!还有长眠在武陵山下的76位烈士也以他们的钢铁之躯诠释了他们最美的青春岁月。
祖国一声召唤,数万名华夏优秀儿女奔赴白涛大山深处,乌江之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人拉肩扛,天作被地作床,用青春和热血艰苦奋斗18年,铸造了保卫和平的国之重器!他们“为和平而建,又为和平而停”。人无怨无悔铸剑为犁就地军转民,在和平年代寻求突破和发展,一万多人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经验的重重困难,又开始艰苦的第二次创业,主战场从地下转战地上,经过几代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人从核工业建设者转身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一名三线外的年轻人用了十年时间,走遍全国废弃的二十多座三线工厂,情感执著地用镜头记录着大三线不容忘却的时代风貌,收集了让人动容的三线肖像,只想让三线人芳华永驻!画面中没有如火如荼的工作场面,都是静止而细微的画面:一把挂在门上已生绣了的“永固牌”铁锁;车间里积满厚厚灰尘的电动开关;破旧厂房门外开放的油菜花……无不深情讲述对三线工人的崇敬之情。走到展馆最后那一张照片,讲述回到厂区的三线老工人举着相机,抑制不住内心情感而泪流满面,也让观者热泪盈眶。
人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本应引以为傲,但这份成就感里,始终带着一份遗憾,因为工程从未被正式启动过,他们“为和平而建,又因和平而停”,他们总爱长叹一句,如果工程能投入使用,我应该会在里面工作的。当其他大三线人能对自己的工作成就津津乐道之时,而工程却停了。兴建之初,它曾被寄予厚望,当初豪情万丈的人把事干完了,却似乎没帮上国家什么忙,心里空落落的。
从展厅出来,已是夕阳西下,墙角的蓝雪花迎着余辉独自感叹。原以为他们很浪漫,有芳华大礼堂可以尽情释放自己;有多情的山楂树可深情倚靠,但这些,其实不过是今天人们为他们假设的一隅精神家园,现实是芳华大礼堂是由陈旧的大食堂改建而成;绿色大草坪是把小山坡修葺平整而得;山楂树也是近年从远方移来,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找一个情感依托。那时的他们只有这一个小山坡可得以片刻的休憩,可以驻足远望武陵山绵延起伏的风光,看乌江潮起潮落,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也许晚上还可以仰望星空,想家的时候数星星。
其实人应该为自己艰苦创造的奇迹而感到自豪!工程是回馈他们青春奋斗的一枚大大的勋章,工程也是他们创造的一座高高的三线历史丰碑!正如15年6月《人民日报》所说:是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它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段共和国的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这个历史名词叫“三线建设”,这种民族精神叫“无私奉献”,这段共和国记忆叫“备战备荒”,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中国人民永远以他们为骄傲,共和国永远记得他们默默奉献的青春,在人们的心里,他们芳华依旧!
作者简介
龚兴学:涪陵区作协会员,退休教师。
震撼
二十多天的新疆自驾游,我终于深切地感受到了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新疆,那辽阔的幅员,壮丽的山川,浩瀚无垠的神奇大气之美。广袤的沙漠、浩瀚的戈壁、高耸的雪峰、神奇的湖泊、美丽的草原……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令我最震撼的却是位于独库公路旁的乔尔玛烈士陵园。在这里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精神,这里给了我心灵上巨大的冲击和感动。
那天,我们到达乔尔玛烈士陵园,已是下午七点过。因新疆有两个小时的时差,此时的太阳还高高地在天上挂着,瞻仰烈士陵园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陵园不是太大,但是陵园纪念馆内却收集了大量的文献图片和实物,记录了从年到年,数万名筑路官兵奋战九年,修筑独库公路的悲壮历史。他们在高高的雪山上,战冰雪斗严寒,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凭借超人的毅力,用鲜血和汗水创造了人间奇迹,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硬生生地在冰雪簇拥的高山上跨雪峰、凿隧道、修通途。为了修筑独库公路,先后有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几千人受伤致残,谱写了一曲令人震撼的壮丽凯歌,留下了令后人感动、学习的“天山精神”。
从北疆独山子到南疆库车全长公路的独库公路纵贯天山南北,使得南北疆的路程由原来的0多公里缩短了一半,堪称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拥有多项世界奇迹和一路尽收四季变幻的绝美风光,因此被冠以中国“最美公路”和“英雄公路”。独库公路的建成,对于沟通南北疆交通,增强各民族团结,开发建设边疆,活跃经济以及巩固国防,均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馆内最醒目的,是那记录着牺牲的名官兵的个人信息的展示墙。它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他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名。我在展示墙前凝神伫立了许久,看到牺牲的战士里最小的年龄才18岁,大部分的烈士年龄在20岁左右,正值最青春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体验人生的美好,就在青春韶华时消逝了。我的眼泪模糊了双眼,我的心里揪心的难受。想到与他们同龄的儿子还在读大学,偶尔还在父母面前撒娇,父母还把他当宝贝宠着。可这些战士们却承担起了守疆卫国的艰巨任务,并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走出纪念馆大门时,游客已比较稀疏,我才看清大门口张贴着一幅宣传图片。这是电影《守望天山》的原型人物陈俊贵和主演的合影。原筑路部队的退伍老兵陈俊贵二十多年守护烈士陵墓,守护着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他的故事与他的战友一起感动了我们。的感人故事拍成了电影,年陈俊贵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感人的故事也被搬上了电影。虽然之前我听说过陈俊贵的故事,知道他放弃在内地优越的生活条件,二十多年如一日,在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为自己牺牲的名战友守灵。银幕后的陈俊贵老人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战友们质朴而又深厚的感情,做到了常人认为难以做到甚至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的。当我此时此地再次重温陈俊贵的感人故事时,我的内心再次受到了更强烈的震撼!
在纪念馆右侧十几米处,庄严地高耸着20米高的白色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用红字刻着"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我摘下遮阳帽,庄严地走到纪念碑前,深深的鞠了三躬。面对个长眠烈士的灵魂,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我去采了一束野花,恭敬地为他们献上,以此慰藉他们的英魂。
在烈士纪念碑的后面不远处,是依山势排列着的烈士陵墓,我神情凝重,缓缓的走在墓碑间的小路上,饱含深情,噙着眼泪向每位烈士默哀致敬!虽然天色较晚了,同伴在招呼该离开了,但我仍然坚持慢慢的沿着小路向每一位战士致敬。
陵园离独库公路终点还有一大半路程,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点也不慌张,甚至还有一丝欣然。我将心怀感恩上路,一路虔诚地用心欣赏他们用生命铸就的壮美天路,我将会和他们守护的祖国一道,大踏步地行走在幸福的大路上。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