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八、枫香脂
枫香味辛,外科要药,
瘙疮瘾疹,齿痛亦可。
(一)、概述
《中华本草》:枫香脂拼音FēnɡXiānɡZhī
别名白胶香、枫脂、白胶、芸香、胶香。
出处《尔雅》郭璞注:"枫,树似白杨,叶圆而歧,有脂而香,今枫香是。"《南方草木状》:"其子大如鸭卵;二月花发,乃连着实,八、九月熟。暴干可烧,惟九真郡有之。"唐《新修本草》首载枫香脂,谓:"所在大山皆有。树高大,叶三角,商洛之间多有。五月研树为坎,十一月采脂。"《纲目》收枫香脂于木部香木类,云:"枫木枝干修耸,大者连数围。其木甚坚,有赤有白,白者细腻。其实成球,有柔刺。"据所述形态,均与金缕梅科植物枫
来源药材基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的树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
采收和储藏:选择生长20年以上的粗壮大树,于7-8月间凿开树皮,从树根起每隔15-20cm交错凿开一洞。到11月至次年3月间采收流出的树脂。晒干或自然干燥。
原形态枫香树落叶乔木,高20-40m。树皮灰褐色,方块状剥落。叶互生;叶柄长3-7cm;托叶线形,早落;叶片心形,常3裂,幼时及萌发枝上的叶多为掌状5裂,长6-12cm,宽8-15cm,裂片卵状三角形或卵形,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齿尖有腺状突。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被;雄花淡黄绿色,成葇荑花序再排成总状,生于枝顶;雄蕊多数,花丝不等长;雌花排成圆球形的头状花序;萼齿5,钻形;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柱头弯曲。头状果序圆球形,直径2.5-4.5cm,表面有刺,蒴果有宿存花萼和花柱,两瓣裂开,每瓣2浅裂。种子多数,细小,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秦岭及淮河以南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块状,或呈类圆形颗粒状,大小不等,直径多在0.5-1cm之间,少数可达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脆易碎,破碎面具玻璃样光泽。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
化学成分枫香树脂含阿姆布酮酸(ambronicacid,即模绕酮酸moronicacid),阿姆布醇酸(ambrolicacid,即模绕酸morolicacid),阿姆布二醇酸(ambradiolicacid),路路通酮酸(liquidambronicacid),路路通二醇酸(liquidambrodiolicacid),枫香脂熊果酸(forucosolicacid),枫香脂诺维酸(liquidambronovicacid)。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枫香脂及其挥发油体外实验可使兔血栓长度缩短和重量(湿重和干重)减轻,在体实验显示可明显抑制大鼠血栓形成;试管法实验表明可明显提高纤溶酶活性,显着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表明枫香脂及其挥发油抗血栓作用与促进纤溶活性和提高血小板cAMP有关,并提示挥发油可能是枫香脂的主要止血成分。
鉴别理化鉴别(1)取本品少量,燃烧,有浓烟及火焰,具特异香气。
(2)取本品约50mg,置试管中,加四氯化碳5ml,振摇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2ml,两液接界处显红色环。
(3)取本品约0.2g,加四氯化碳5ml,振摇使成混悬液,加硝酸3ml,轻轻摇匀,待分层,上层液显淡红色至红橙色。
炮制《简要济众方》:"细研为散。"《纲目》:"凡用以虀水煮二十沸,入冷水中,揉扯数十次,晒干用。"《外科全生集》:"水煮三天,候汤温,手扯油净,冷即硬。"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捣碎。饮片性状:见"药材鉴别"项。
性味辛;苦;平
归经脾;肺;肝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解毒止痛;止血;生肌。主痈疽;疮疹;瘰疬;齿痛;痹痛;瘫痪;吐血;衄血;咯血;外伤出血;皮肤皲裂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制膏摊贴,亦可制成熏烟药。内服:煎汤,3-6g;一般入丸、散剂。
注意孕妇禁服。《得配本草》:"内服多不宜。
(四)、复方
复方《说文》:“枫,木也。厚叶弱枝,善摇。”言其树叶因风而摇,枫之为名,由此而得。《本草图经》云:“《尔雅》谓‘枫为(木聂)(木聂)。’言天(大)风则鸣鸣(木聂)(木聂)也。”此又引《尔雅》之文,释“枫”之取义,与风动有关。枫“有脂而香”,故又称枫香。枫香脂由胶状树脂凝结而成,呈黄白色,故又名白胶香。
各家论述1.论枫香脂主血热生风缪希雍:"枫香脂,为活血凉血之药。凡热则生风,又血热则壅而发瘾疹,风火相搏则为浮肿,苦平能凉血热,兼辛又能散风,故主血热生风之证。风火既散,则肌肉和而浮肿自消。齿痛亦因风热上攻,风热既散,则痛自止矣。"(《本草经疏》)2.论枫香脂治诸血证①张石顽:"《千金》治咳唾脓血,取其开发肺气也。"(《本经逢原》)②赵其光:"其叶霜后即丹,其脂采于冬,辛苦而平是金得火,以生水,为活血化血之妙品,故治吐、衄、咯血。"(《本草求原》)
临床应用1.小金片白胶香g,没药(醋制)75g,当归75g,乳香(醋炒)75g,木鳖子(去壳、油)g,地龙(去土酒炒)g,草乌(制)g,五灵脂(醋炒)g,京墨12g,麝香30g。以上十味,除麝香另研细粉外,其余白胶香等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用糯米粉g打糊制粒,干燥后加入麝香细粉,混匀,压片,每片重0.32g,相当于原药材0.24g。为暗灰色;气微,味微苦、辛。功能消肿拔毒。用于痰核流注,乳岩瘰疬,横痃恶疮,一切阴疽初起。黄酒或温开水送服,每次4片,每日2次。孕妇忌服。(《山东省药品标准》年)2.小金丹白胶香(煎膏)、草乌、五灵脂、地龙肉、木鳖子(去皮)各g,乳香、没药、当归各75g,香墨12g,麝香30g。以上十味,除麝香外,余药共为细粉,兑入麝香,和匀,用白面g打糊为丸,每丸干重0.6g。功能活血、消结、散毒。用于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等症。每次2丸,每日2次,黄酒送服,温开水亦可。忌饮烧酒及食生冷,孕妇勿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年)
摘录《中华本草》
二九九、檀香
檀香味辛,升胃进食,
霍乱腹痛,中恶鬼气。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檀香拼音TánXiānɡ
别名旃檀(竺法真《罗浮山疏》),白檀(陶弘景),白檀香、黄檀香(《本草图经》),真檀,裕香(《纲目》)。
出处《别录》
来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树皮褐色,粗糙或有纵裂;多分枝,幼枝光滑无毛。叶对生;革质;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无毛;叶柄长0.7~1厘米,光滑无毛。花腋生和顶生,为三歧式的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对生,长约与花被管相等;花多数,小形,最初为淡黄色,后变为深锈紫色;花被钟形,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无毛;蜜腺4枚,略呈圆形,着生在花被管的中部,与花被片互生;雄蕊4,与蜜腺互生,略与雌蕊等长,花药2室,纵裂,花丝线形;子房半下位,花柱柱状,柱头3裂。核果球形,大小似樱桃核,成熟时黑色,肉质多汁,内果皮坚硬,具3短棱。种子圆形,光滑无毛。
本植物心材中的树脂(檀香泥)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野生或栽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性状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面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苦。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碗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
化学成分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油含α-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90%以上,檀萜烯、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萜烯、檀萜烯酮、檀萜烯酮醇及少量的檀香萜酸、檀油酸、紫檀萜醛。
(二)、药用价值
炮制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
性味辛,温。
①《日华子本草》:"热,无毒。"
②《珍珠囊》:"甘苦。"
③《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
②《本草通玄》:"脾,肺。"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
①陶弘警:"消风肿。"
②《本草拾遗》:"主心腹霍乱,中恶,杀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
④《珍珠囊》:"引胃气上升,进食。"
⑤《纲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
⑥《本草备要》;"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注意《本草汇言》:"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四)、复方
复方①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医学金针》丹参饮)
②治心腹冷痛:白檀香三钱(为极细末),干姜五钱。泡汤调下。
③治噎膈饮食不入:白檀香一钱五分,茯苓,橘红各二钱。俱为极细末,人参汤调下。
④治阴寒霍乱:白檀香、霍香梗、木香、肉桂各一钱五分。为极细末。每用一钱,炒姜五钱,泡汤调下。(②方以下出《本草汇言》)
⑤解恶毒风肿:白檀香、沉香各一块,重一分,槟榔一枚。上三味各于砂盆中以水三盏细磨取尽,滤去滓,银石铫内煎沸,候温,分作三服。(《圣济总录》檀香饮)
各家论述①李杲:"檀香能调气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将以葛根、豆蔻、缩砂、益智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中,同为理气之药。"
②《本草述》:"白檀之用,在洁古云引胃气上升,进饮食,而时珍所谓治噎膈吐食,不几能升者又能降乎?东垣所说,白檀调气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间,而《日华子》更言煎服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痛,是则其调气不止在上焦而已也。总之,元气根于肾,畅于脾胃,统于肺,由下而升,即得从上而降,盖原其所自始,义固如是;而胸膈之上,咽喉之间,乃主气之肺,其所治在斯耳。第白檀功用,尽于东垣散冷气一语,如弘景消风热肿毒,亦即阳气之不能达于阴者,所郁聚为热风,是热之所化耳,无二义也,非谓其治冷又治热也。"
③《本草求真》:"白檀香,熏之清爽可爱,凡因冷气上结,饮食不进,气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气上升。且能散风辟邪,消肿住痛,功专入脾与肺,不似沉香力专主降,而能引气下行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〇〇、安息香
安息香辛,辟邪驱恶,
逐鬼消蛊,鬼胎能落。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安息香拼音ānXīXiānɡ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安息香科植物安息香树或越南安息香的树脂。夏、秋二季,选择生长5~10年的树木,在距离地面40厘米处,用利刀在树干四周割三角形伤口多处,经1周后,伤口开始流出黄色液汁,将此液状物除去后,渐流白色香树脂,待其稍干后采收。此后隔一定时期在伤口以上4厘米处,再割新伤口,如法采集。最先流出的香树脂品质最佳,其后采得者较次。
原形态①安息香树(《酉阳杂俎》)
乔木,高10~20米。树皮绿棕色,嫩枝被棕色星状毛。叶互生,长卵形,长达11厘米,宽达4.5厘米,叶缘具不规则齿牙,上面稍有光泽,下面密被白色短星状毛;叶柄长约1厘米。总状或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被毡毛;苞片小,早落;花萼短钟形,5浅齿;花冠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为萼简的3倍;花萼及花瓣外面被银白色丝状毛,内面棕红色;雄蕊8~10,花药线形,2室;子房上位,卵形,密被白色茸毛,下部2~3室,上部单室,花柱细长,棕红色。果实扁球形,长约2厘米,灰棕色。种子坚果状,红棕色,具6浅色纵纹。
野生或栽培于稻田边。分布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及爪哇。
②越南安息香
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色,幼枝被棕黄色星状毛,后光滑。叶互生,卵形,长4.5~10厘米,宽2.6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圆或微楔形,全缘或近上部呈微齿状,上面光滑,下面除主脉和侧脉具棕黄色毛茸外,他处均被银白色毛茸;叶柄长0.6~10毫米。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被黄色星状毛;花多,白色;花萼高脚杯状,革质,有5~6短三角形的齿;花冠5裂,覆瓦状排列,裂片卵状披针形,花萼及花瓣外面密被黄色小星状毛;雄蕊10,长为花冠裂片的2/3;花药线形,花丝在管部不连接而分离,分离部分密被星状毛;子房半下位,卵形,扁压状,密被黄色星状毛,3室,花柱无毛,细小。果实卵形,长10~12毫米,被灰色星状毛,3瓣裂。种子1枚,偶2枚。
分布越南、老挝及泰国等地。我国云南思茅,广西亦产。
性状①苏门答腊安息香
为植物安息香树的干燥树脂,为球形颗粒压结成的团块,大小不等,外面红棕色至灰棕色,嵌有黄白色及灰白色不透明的杏仁样颗粒,表面粗糙,不平坦。常温下质坚脆,加热即软化。气芳香,味微辛。
产印度尼西亚。
②越南安息香
为植物越南安息香的干燥树脂,为微扁圆的泪滴状物或团块。泪滴状物直径约1至数厘米,厚约1厘米。外表面黄棕色或污棕色,内面乳白色。常温下质坚脆,加热则软化。气味与上种相似。
产越南、泰国等地。
安息香历来依赖进口,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报道,我国的粉背安息香树(分布云南、广西、广东)、青山安息香树(分布广西)、白叶安息香树(分布广西、广东)亦能生产安息香。经定性定量试验结果,除青山安息香树、白叶安息香树二种树脂的总香脂酸含量略低于我国《药典》规定之外,树脂的其他指标及化学鉴别反应均合乎《药典》规定。
化学成分苏门答腊安息香含树脂约90%,主要成分为苏门树脂酸和桂皮酸松柏醇酯。还含桂皮酸苯丙酯2~3%,香荚兰醛1%,和少量的桂皮酸桂皮醇酯、苏合香烯、苯甲醛、苯甲酸、桂皮酸。树脂所含总苯甲酸为10~20%,总桂皮酸为10~30%。
越南安息香含树脂70~80%,主要成分为泰国树脂酸和苯甲酸松柏醇酯。还含苯甲酸11.7%,苯甲酸桂皮醇酯2.3%和香荚兰醛0.3%。但不含桂皮酸。
国内发现的粉背安息香树、青山安息香树及白叶安息香树,它们的树脂的总香脂酸,顺次是31%、28%、27~28%,而香脂酸完全是安息香酸,另一报道为31.09%、25.67%、21.17~31.46%(以能溶于乙醇的树脂为%)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安息香酊为刺激性祛痰药,置于热水中吸入其蒸气,则能直接刺激呼吸道粘膜而增加其分泌;可用于支气管炎以促进痰液排出。吸入时应避免蒸气的浓度过高而刺激眼、鼻、喉等。它还可外用作局部防腐剂。一般皆用其复方酊剂。
性味辛苦,温。
①《唐本草》:"味辛苦,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辛苦微甘,平,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辛苦,性温。"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心经。"
②《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③《本草便读》:"入心、脾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行气血。治卒中暴厥,心腹疼痛,产后血晕,小儿惊痫,风痹腰痛。
①《唐本草》:"主心腹恶气。"
②《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暖肾,辟恶气。"
③《日华子本草》:"治血邪,霍乱,风痛,妇人血噤并产后血运。"
④《纲目》:"治中恶,劳瘵。"
⑤《东医宝鉴》:"辟瘟疫。"
⑥《本草述》:"治中风,风痹,风痫,鹤膝风,腰痛,耳聋。"
⑦《本经逢原》:"止卒然心痛、呕逆。"
⑧《本草从新》:"宣行气血。研服行血下气,安神。"
⑨《本草便读》:"治卒中暴厥,心腹诸痛。"
⑩《中药材手册》:"治小儿惊痫。"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分;或入丸、散。外用:烧烟熏。
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本经逢原》:"凡气虚少食,阴虚多火者禁用。"
(四)、复方
复方①治大人小儿卒中风,恶气:安息香一钱,鬼臼二钱,犀角八分,牛黄五分,丹砂、乳香、雄黄各一钱二分。俱研极细末,石菖蒲。生姜各一钱,泡汤调服五分。(《方脉正宗》)
②治卒然心痛,或经年频发:安息香研末,沸汤服半钱。(《世医得效方》)
③治寒湿冷气,中霍乱阴证者:安息香一钱(为末),人参、制附子各二钱。煎汤调服。(《本草汇言》)
④治小儿肚痛,曲脚而啼:安息香酒蒸成膏;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八角茴香各三钱,香附子、缩砂仁、炙甘草各五钱,为末;以膏和炼蜜丸,芡子大.每服一钱,紫苏汤送下。(《全幼心鉴》安息香丸)
⑤治妇人产后血晕,血胀,口噤垂死者:安息香一钱,五灵脂(水飞净末)五钱。共和匀,每服一钱,炒姜汤调下。(《本草汇言》)
⑥治历节风痛:精猪肉四两,切片,裹安息香二两,以瓶盛灰,大火上著一铜版片隔之,安息香于上烧之,以瓶口对痛处熏之,勿令透气。(《圣惠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