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梁老师修订了一下自己从前翻译的《拿破仑传》,并撰写了一篇译者后记:
年,在拿破仑辞世一百多年后,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撰写了一部拿破仑的传记作品。而在这部《拿破仑传》出版了近一百年之后,这本书已然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拿破仑传记中不可超越的一部经典之作。
一
路德维希的背景与另外一位著名的奥地利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有些类似,两人均出生于年,均来自于一个当地化的犹太家庭。路德维希的故乡是德国奥得河畔的布雷斯劳(今天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市),其父赫尔曼·科恩(HermannCohn)是德国著名的眼科医生,虽然事业成功,但身为犹太人,他的父亲一定切身感受到了德国社会的反犹倾向,所以他在19世纪80年代初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自己的孩子们搞到了一份政府敕令,将孩子的犹太姓氏改成了德国本土化的姓氏:路德维希。不过作为新生儿的埃米尔,虽然没有加入犹太教,但也没有接受基督教的洗礼。
埃米尔·路德维希早年在海德堡大学、洛桑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并获法学博士学位。年,他皈依基督教。年结束学业之后,他先在自己舅舅的公司里工作了两年,然后从年起来到瑞士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年,他出任《柏林日报》驻伦敦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驻维也纳记者,以撰写政论文章著称。年,因抗议极右分子杀害犹太裔的德国民主党领袖拉特瑙(WaltherRathenau)而宣布退出基督教会。后再次前往瑞士,年获得瑞士国籍。年纳粹上台后其作品被焚。年流亡美国,年发表反法西斯文章《应该怎么样对待德国人》。二战后重返瑞士,并于年9月在那里逝世。
路德维希一生共创作有一百八十部作品,其中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等,尤其以擅写历史人物传记小说而知名,描写细腻,情节生动。年发表的《歌德——一个人的历史》曾在德国引起轰动,也奠定了他作为传记作家的国内与国际声誉。随后所作的《威廉二世》(年)、《俾斯麦传》(年)、《耶稣传》(年)、《林肯传》(年)、《兴登堡传》(年)、《罗斯福传》(年)、《玻利瓦尔传》(年)、《斯大林传》(年)等,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广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但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其传记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特别注重戏剧冲突与人物心理分析的结合。路德维希自认为是古罗马历史学者普鲁塔克与苏格兰历史学者托马斯·卡莱尔的传人,尤其是普鲁塔克的名著《希腊罗马名人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普鲁塔克在《亚历山大传》的序言中宣称的那样:“我所写的,不是历史的书,而是一部传记。……我把大事迹或战争的部分让给他人去写,我只写人物心理方面的特征,用这种方法来叙述或描写每个英雄或伟人的传记。”秉承这一宗旨的路德维希,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史料的的真实,而是追求“心理的真实”。他在接受一家美国报社的采访时说:
“我从未有野心去发现新的史料,而是更多地借助于旧有的材料重新去塑造人物形象,让他们变得鲜活生动,使得每个路人都会觉得他们似曾相识。通过伟人的例子来激励青年人,并且向他们展示,所有的伟人其实不过都是凡人,所有的伟人都必须经历同样的阻碍、困难、疑惑与痛苦,但他们最后到达了顶峰,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比这样的写作更美妙吗?只有那些能够揭示人物性格,即天才与自我之间的斗争的作者,而不是把人物描写成奥林匹亚山上的半神的作者,才能鼓励青年人效仿。”
不难看出,路德维希的传记写作宗旨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历史写作方式,与现代西方史学所谓“重史料、重考据、重客观、重规律”的实证方法是不大一样的,反倒是与我国传统的“纪传体”史学叙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阐释方法颇有相通之处。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很多传记作品也被当时的德国一些史学家诟病为不够客观。不过,正如作者在《拿破仑》后记中所说,他的历史描写绝非凭空想象,而是以历史人物的书信、谈话录和人生经历等为基础,“始终忠于史实”,“除了内心独白,本书没有一个句子是虚构的”。他以历史材料为基础,深入刻画和描写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套用他自己的话,从中揭示出人物天才与人物性格之间的斗争,是当时一种新颖的传记写法,他也因此成为所谓“新传记流派”的代表人物。
正如前文中他的访谈所揭示的那样,他并不是一个以发现史料为主要任务的历史学者,而是一个以“激励青年”为己任的作家。他为历史人物树碑立传的目的,并不是要进行实证性研究,而是要通过人物传记达到启蒙的目的。作为一个在崇尚自由与民主的家庭里长大的知识分子,路德维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德国民主与人道的化身。他大量的传记作品都意在鼓舞读者,尤其是青年人,去追寻伟人的足迹,实现民主与人道的梦想。但是在民主的魏玛共和国,依然有太多的人幻想回到从前的帝国时代,右翼势力在德国的影响强大而且根深蒂固,所以路德维希才会主要选择政治人物作为自己传记的对象,并且连续在年、年和年撰写了《威廉二世》、《俾斯麦》与《年7月》等多部反思德意志第二帝国、清算军国主义影响、探讨一战中德国人的责任等问题的作品。而就在他发表《威廉二世》的同一年,他也发表了这部著名的《拿破仑传》,其初衷也是源出于此: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激情和想象、勤奋与意志,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拿破仑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在这个革命的时代,机会又展现在能人志士的面前。欧洲的热血青年恐怕找不出比拿破仑更好的榜样、更大的教训了。在所有的西方人中,拿破仑带给世界的震荡最为强烈,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记》)
二
一个人凭借自己,而不是血统,成为了国家的领袖,这对于欧洲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一直以来,无论是我们的邻居日本,还是欧洲的诸多国家,都是贵族统治的社会,人群领袖的位置一直为贵族所把持。这一点与中国颇为不同。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异常早熟的国家,它在年前就已经消灭了古代封建贵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郡国并行制为基础的平民政府(汉朝),从此,出身贫寒的王侯将相可谓比比皆是,更遑论无数揭竿而起不断称帝的贫民和流民。而类似的历史人物在日本和欧洲历史上却极为罕见,可以说两千年才出了两个人:一个是16世纪的丰臣秀吉,农民出身的他结束了战国时代,建立了统一日本的丰功伟业;另外一个就是19世纪初的拿破仑,下层贵族出身的他创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是法国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部分西方和日本学者也确实喜欢将两者进行对比。两人都是出身微末,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中脱颖而出。糟糠之妻都未能为他们生育子女,他们为了传宗接代,也都娶了门第高贵的后妻,溺爱幼子,而幼子也都英年早逝。同时也因为是政治暴发户的关系,他们都把自己的亲戚提拔上去,担任国王或大名。而且两人也都文武兼备,都是天才的军事家,也都施行了影响深远的内政措施。
上面的对比当然都有它的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两人所处的不同时代。丰臣秀吉依然只是一个古代史的人物,其政权和思想依然属于旧时代的传统体系。日本和世界并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拿破仑则不同。他实质上是法国大革命的最终完成者,他将法国大革命的理念与专制君主的权力意志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军事成就,并在所征服的地区贯彻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是他颠覆了古典欧洲的贵族统治,废除了封建特权和农奴制度,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权利,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到了整个欧洲大陆。著名的《拿破仑民法典》为现代市民社会的建立奠定了法治基础。如果说丰臣秀吉只是一个旧时代人物的话,那么拿破仑则在欧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甚至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离不开拿破仑的贡献。
首先,他在国内采取了积极的改革措施。他把法律汇编成典,使行政机关置于现代国家的管理体系之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明确了政教分离的政治原则,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教皇达成了协议。甚至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在法国政府管理、社会生活以及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其次,他利用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将法国的改革也扩大了欧洲的很多地区。尤其是在终结了统治欧洲中部近九百年之久的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封建君主制度的命运已经日薄西山,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已经不可逆转。无论是在意大利、德意志、还是在西班牙,甚至是在俄罗斯,正是拿破仑的出现帮助上述国家的民众在现代国家与民族思想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民族主义和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形成燎原之势。法国的统治在当时是进步的,改革也是进步的,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受到欧洲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赞成与欢迎。
此外,拿破仑也是一个杰出的现代军事家,在国内外均享有极高的声誉。无论是盟友,还是敌人都纷纷效仿和借鉴他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快速的突进和行军,在战略的关键地点集中优势兵力,以及对火炮的系统使用,都让他的军队在当时的欧洲所向披靡。同时他还积极地利用法国大革命时代出现的一系列战术革新(大军团作战、摒弃线式作战方式等),并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军事计划和实际措施。他也是现代第一个大规模使用经济战的人士。
不过,他那军事独裁式的统治方式虽然让他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但是它依然是一个外来统治,在必要的地方,是凭借武力强加的。他对臣民的要求是专横和严苛的,国内外的臣民也对征购、赋税、征兵、战争和谣言感到厌倦,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思想导师来说起到了反作用。那些非法国属地的人民先是因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不过,拿破仑也懂得包装自己,他在圣赫勒拿岛上口授的回忆录就把自己的目标说成是为了所有民族的自由而奋斗,只不过是他的敌人,尤其是英国人阻止了他,让他功败垂成。这一神话后来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影响。但最近的研究认为,他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背离了最初设定的福利独裁国家的路线,转而保护起那些大革命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而忽视了下层民众的普遍呼声,其政策制定也部分地回到了封建王朝的旧路上。套用我国流行的话语,拿破仑同志“脱离群众了”。
最初关于拿破仑的历史叙述是爱恨参半的。在同时代的人那里,法国名媛施泰尔夫人、英国小说家司各特以及许多爱国主义的德国诗人都将他描述为一个暴君、疯子和骗子。但另一方面,在歌德、荷尔德林、拜伦和海涅等大诗人的笔下,他却被讴歌为法国大革命自由思想的伟大传播者,将他视作“人民的皇帝”。有意思的是,长期以来,在德国的史学叙事中,拿破仑经常被作为“天才”而被赞颂,或者因为20世纪初德国与英国之间的敌对关系而被当作“英雄”。很多人还跟随尼采的脚步,而把拿破仑称为“超人”。在二战前,有人甚至说,对于拿破仑的崇拜与配着军乐喝啤酒并称为德国人的两大“典型爱好”。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百年间,德国出版的关于拿破仑一世的书籍不下千种,平均每年近10部。可以说,德国民众对于拿破仑一直情有独钟,是他们心目中不灭的神话。
三
路德维希的这部传记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延续了德国人的“拿破仑神话”,但作为一个左翼自由派人士,他的着眼点主要是在欧洲的和平与统一上。与那个时代的很多左翼自由派一样,路德维希为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而欢欣鼓舞,认为洛迦诺会议标志着法德和解,为欧洲带来了稳定与和平。“洛迦诺精神”,意味着善意与和解的精神取代了过去的猜忌和对抗,似乎一战导致的怨恨和痛苦已经结束了,一个和平与和解的时代已经到来。而路德维希撰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要歌颂“欧罗巴合众国”的梦想,因为在他看来,拿破仑是近代第一个提出这一宏伟蓝图并付诸实施的天才政治家。虽然他在书中也不乏对于拿破仑的批评,例如他对于家人的迁就,他的离婚与再婚,他的皇帝梦与正统主义思想,但总体而言,这本书对于拿破仑的评价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他认为,拿破仑乃是一个处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人物,他总是被两个相反的方向所牵扯。所以路德维希不无遗憾地表示,拿破仑这样一个属于未来的人物直到最后,来到圣赫勒拿岛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不过路德维希仍然断定,从拿破仑远征意大利开始,他所进行的所有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欧洲的统一。所以,他才坚信,“欧洲的热血青年恐怕找不出比拿破仑更好的榜样、更大的教训了。”
作者用生动、客观、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法国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与险峻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本传记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海岛”,以科西嘉岛和巴黎为叙述重心,时间跨度为拿破仑人生的前三十年,即从他出生到与约瑟芬结婚;第二部“激流”,分别以意大利、埃及和法国为叙述重心,讲述了拿破仑在-短短三年间从第一次意大利战争、远征埃及到雾月政变辗转起伏如同激流的人生轨迹;第三部“长河”,讲述了拿破仑从到年作为第一执政和法国皇帝期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他的心路历程,从为他奠定统治地位的马伦哥战役一直到他迎娶哈布斯堡王朝的玛丽·路易斯并生下儿子罗马王,他的人生似乎达到了巅峰;第四部“大海”,则是拿破仑迎来了大海般神秘莫测的命运,讲述了他从年远征俄罗斯一直到年最后的滑铁卢之战;第五部“悬崖”,讲述了他从年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直至年逝世的最后六年时光,他的生命开始于海岛,最后也终结于海岛,但他的政治生命却如到了悬崖的边上,戛然而止。
不过这本书重点并不在于描述事件,而是要突出拿破仑的内心世界。路德维希在“作者后记”中写道:“他作为国家缔造者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在革命与正统间的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对欧洲问题的看法,便成了描述的重要对象。我们觉得,拿破仑历次战役的经过,欧洲各国当时的局势,它们之间如气候般无常的联合和敌对,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有人对于拿破仑的生平事迹较为了解的话,建议可以先看书后的“作者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看本书的第五部“悬崖”,第五部是路德维希尝试对拿破仑所做的“盖棺定论”,里面对于拿破仑的性格总结的极为精当。该部分的前九节堪称史上论述拿破仑的最佳文字之一,精彩的文字配上精彩的见解,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曾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言甚妙,好的历史叙事作品完全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而路德维希的《拿破仑》无疑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跟着路德维希的如椽大笔,我们看到了刻苦发奋的拿破仑:
“他孤独地坐在台球室的隔壁,面色苍白,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同事们在结束短暂的执勤后纷纷外出寻欢作乐,有的去赌场,有的找女人,这个贫穷的中尉却坐在陋室里,凭着坚定的直觉研读并且只研读那些将来对他有用的东西:炮兵的原理和历史,攻坚战的法则,柏拉图的理想国,波斯、雅典和斯巴达人的宪法,英国历史,腓特烈大帝的征战,法国的财政,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的国家与风俗,埃及和迦太基的历史,印度概况,英国人关于当代法国的报告,米拉波、布丰和马基雅维利,瑞士的历史与宪法,中国、印度和印加帝国的历史与宪法,贵族的历史,贵族的罪行,天文、地理和气象学,繁殖规律,死亡率统计。”
看到了踌躇满志的拿破仑:
“波拿巴骑马缓缓穿越沙漠来到狮身人面像前。石头的双眼与钢铁般的双眼相遇。同这巨大的石像一样,他也知道沉默的力量。但实际上,此时的他内心却是思绪万千:
“亚历山大大帝曾经站在这里。恺撒也曾经站在这里。他们与这石像完成的时代相距年;而我,距离他们也是年。”
看到了焦虑绝望的拿破仑:
“骄阳烘烤着大草原,皇帝就坐那里,前面那些被焚毁的村庄他还尚未涉足,那里升腾着滚滚浓烟,在他身后,腐烂的尸体散发出着污浊的臭气。饮食不习惯,天气炎热,他的胃痉挛复发了。马不能骑了,车子又走不了太远,所以他多半是在步行,身后跟着所有的参谋人员。此时推动他的只有一个念头:到哪里才能打上一仗?”
看到了舐犊情深的拿破仑:
“这个正在迅速衰老的男人,他把企盼已久的小家伙放在膝头抚弄,把自己的帽子戴在孩子头上;吃早饭时,他甚至允许孩子爬进书房去玩耍。若是当他正把一些小木棒摊在地板上,做着战争演练,计划着如何给西班牙的威灵顿以迎头痛击时,儿子又恰好被带到他这里——按照宫里的规矩.保姆不得跨过他房门的门槛——他便会亲自走到门口,把孩子接过来,放在地板上的木棒军队旁边,任凭他把整个“战场”搅得七零八落,他对儿子就象是对待自己一般的溺爱。而后,他会放声大笑,在镜子面前扮起鬼脸,将他那把征服欧洲的军刀,佩带在这个两岁孩子的身上。具有演员本能的拿破仑,此时已浑然不觉严肃和嬉戏的界限:就仿佛幻想变成了现实,而现实则变成了幻想。”
也看到了黯然收场的拿破仑:
“晚上,他曾统治过的欧洲已经消失在视野之外。远处只有漆黑的海水和辽阔的海洋,那是他从未统治过的世界。如同当初出征埃及一样,他站在船头,既没有回头,也没有向前张望,他仰头注视着天上的星辰。他正在寻找那个属于他的星座。
一个伟大的传奇结束了。”
该书在首版之后很快由英国的伊登·保罗夫妇(EdenandCedarPaul)译成英文,这对夫妇同时也是茨威格作品的英译者。该英译本在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第一名是我国读者都很熟悉的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而此次中译本翻译使用的则是德国柏林ErnstRohwohlt出版社年的版本,感谢北京大学王建教授帮忙从北大图书馆里搞到了这本传记的德文原稿,令人惊喜的是,该原稿还是出自已故著名哲学家洪谦教授的遗赠。在翻译过程中,花城出版社《拿破仑传》(梅沱等译)的译注及某些词句的翻译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在此谨表感谢。因水平和时间有限,这个译本肯定仍存在差错,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这本书算是拿破仑的经典传记之一,读起来还是很有趣味的,有兴趣的人可以找来看看吧。下面是购买链接
我这里还有两本样书,欢迎留言,留言将精选两位同学,获得译者的签名赠书!
欢迎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gxiangzhia.com/sjfb/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