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坐船沿江而上,每到一个城镇,江边都能见到峡江独特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历史久远,传说是有巢氏给华夏民族留下的建筑技艺。据传,华夏人之所以能够避开风雨和野兽的侵扰,一代代的繁衍生息,是因为有巢氏教会了华夏人建筑房屋。有巢氏的建筑技艺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吊脚楼就是根据山区地理特点而设计建筑并发展下来。许多世代居住山区的少数民族,如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民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四川、贵州地区的吊脚楼比比皆是。三峡是多个少数民族衍生之地,主要少数民族是土家族。他们遍布峡江各地,故而适宜于峡江人生活的吊脚楼建筑比较普及。
上世纪初,开埠后的宜昌沿江多是吊脚楼。不少外国公司在江边拆除了一些吊脚楼,修筑了新的公司大楼。但大南门、小南门、中水门、镇川门、小北门江边,仍然满目吊脚楼。沿江而上,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忠县、丰都、涪陵,直到重庆,每个城镇江边都有大量吊脚楼。特别是重庆长江与嘉陵江边,临江门、洪崖洞、建兴坡、石板坡、石门、刘家台、南岸玄坛庙、弹子石等皆是吊脚楼的聚集地。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老式吊脚楼越来越少。那木头的悬吊,在新型吊脚楼中大多换成了水泥桩柱。
宜昌岸边吊脚楼(甘博年摄)
宜昌驿码头江边吊脚楼(勒·帕鲁德摄于年)
云阳县城江边吊脚楼(年8月《亚东印画》第2辑第二十五回)
万县江畔吊脚楼(张伯林年摄)
涪陵江边吊脚楼(甘博年摄)
重庆江边吊脚楼(张伯林年摄)
重庆东水门吊脚楼(甘博年摄)
重庆江边吊脚楼(年岛崎役治摄)
重庆码头吊脚楼(年岛崎役治摄)
重庆朝天门码头(年《亚东印画》第2辑)
年重庆吊脚楼(网络图片)
重庆江边吊脚楼(网络图片)
三峡沿江多有吊脚楼毫不奇怪。沿江城镇大都建在陡坡上,少有平地。由于地形多陡坡、峭壁和悬崖,当地人为了利用地形和争取居住空间,因地制宜,产生了吊脚楼建筑形式。有文字可查,可以追溯到东汉之前,三峡便有了吊脚楼。
吊脚楼,峡江人俗称“吊楼子”。实际上,吊脚楼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典型干栏式建筑——主体通常从平地起,干栏全部都悬空。吊脚楼从结构上讲是半干栏结构建筑。建造时,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屋基,上层立较矮的柱子,下层立较高的柱子。这样房子建成后,就可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水平。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屋基处的柱子,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楼房的吊脚柱,“吊脚楼”即因此而得名。
吊脚楼,一般是两层。上层大多用来作居室,可住人、堆栈,通风、干燥、防潮。下层一般空闲,还可堆放杂物,乡村用来作为猪牛羊栏圈。
泄滩吊脚楼(选自《秭归县移民志》)
培石老镇下街吊脚楼(选自《永远的三峡》郑云峰摄)
三层吊脚楼通常住家。底层用作家畜、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柱较粗,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于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家里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大多安置在偏厦里。吊脚楼上绣花房(选自《长江三峡》)吊脚楼(网络图片)巴东楠木园吊脚楼(选自《中国三峡》)吊脚楼的“脚”,即是支撑房屋的柱。从远处看,柱像楼房的“脚”,吊在楼房下。因而,楼房称为吊脚楼。“脚”的高低,要看楼房下的地形确定。“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或摆放成竖直、或摆放成倾斜。脚通常垫以石头、石柱,以防潮湿腐朽,称为“柱础”。有钱人家讲究柱础,不仅柱础石材好,而且还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柱础,在础腰上镂雕各种图案花纹。龚滩吊脚楼(选自《古建三峡》宋华久摄)宁厂古镇吊脚楼(选自《巫山小三峡》解特利摄)小三峡中的吊脚楼(选自《巫山小三峡》)人们在峡江边看见的吊脚楼,往往是单吊式居多,这是最普遍的形式。因为要在陡坡上建造房屋,往往把正屋建在稀缺的平地上,一边的厢房向外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这种单吊式吊脚楼,人们形象地称其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吊脚楼从形式上看,除了单吊式,还有双吊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等。双吊式吊脚楼,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平地起吊的土家吊脚楼(选自《难忘三峡》年8月)峡江有许多古老的吊脚楼建筑。巴东楠木园李光明老屋,属清代民居,即是典型的吊脚楼古建筑。老屋面阔七间,分上、中、下三层。三间正房为九檩三柱,南侧两间厢房为七檩三柱,北侧一间干栏式与吊脚楼相结合形式。老屋中间隔断以木板壁,明间中部为双扇板门,两侧为什锦窗,两次间靠后山面设单扇板门,另设有一扇木板窗。屋面是小布瓦,重重叠脊。明间后部设神楼,两次间同高度为阁楼。李光明老屋具有典型鄂西土家族住宅风格。由于靠江空气潮湿,干栏及吊脚楼有利于防潮通风。楼下饲养牲畜,楼上住人,阁楼贮藏食物,这种设计依山势而定,经济实用。巴东县李光明家吊脚楼(选自《三峡湖北库区传统建筑》)吊脚楼建造因人因地而宜。为了抢占江边的商业位置,没办法讲究的,通常顺江顺坡搭建。若不是抢占江边商业位置,吊脚楼的建造十分讲究。
吊脚楼的建造,一般经过寻屋场、选地势、看风水、平整地基、备料、裁料、推料、安磉磴、排扇、做梁木、立屋、上梁、撂檐断水、装屋等程序。
寻屋场,选地势。要找到可以建吊脚楼的地皮,再根据地势考虑设计怎样建造自己需要的住宅。
建房看风水很重要,过去讲究吊脚楼依山就势建造,最好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古代四大神兽,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这种楼房布局可以辟邪恶、调阴阳。当然,有人建房不信风水,却独喜风景,望楼上一定要建“美人靠”。
平整地基。依山体修整地基,该平的平,该削的削,该挖的挖,该垫的垫,该凿的凿,该整的整。
备料有讲究。千百年里,峡江吊脚楼的建筑支撑材料主要是石、木——石头不选风化石,木头不选易腐木。有条件的居家者,喜选比较结实耐用的椿木与紫木。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寓意“春常在,子孙旺”。此外,还有柏木、松木等。建楼以杉木为主,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
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房屋间成几间,主要靠排扇。例如,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这些排扇通常在地面排好,穿斗式结构,柱与柱之间穿枋连系。排扇排好后放在地面,等待竖立。
立屋竖柱,是建造吊脚楼具有隆重仪式的大事。主人通常会挑选黄道吉日,请众多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找一只公鸡放在梁上咯咯叫几声。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当最后的木扇竖立完毕,瞬间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盖顶,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再向后发展,有钱人家屋顶盖瓦。
现代的吊脚楼,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生态保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设计,已经脱胎换骨。新型吊脚楼的设计不仅对地震、滑坡、泥石流、水患等自然灾难有效防范,人们还充分利用三峡江水和周围的山体,使民居的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巧妙结合。
吊脚楼很美。吊脚楼风格动静结合,极具和谐性与统一性,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有序变化的对称,具有层次性和奇特的表现力。
吊脚楼的线条无论梁、柱、枋、檩,它们之间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在视觉上给人端庄、稳健的强烈感觉。另外,吊脚楼一般设有走栏,大多用镶花栏杆做成美人靠,走栏的吊柱悬挂于空,一般将其雕刻成金瓜或荷花,使之刚柔相济,和谐而优美。具有别致、超拔、风雅、流畅外形美的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二种几何形体都给入一种静而刚的感觉:“静”表现一种典雅灵秀之美,“刚”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
吊脚楼的美,可以从忠县石宝寨得到完美的解读。
忠县石宝寨始建于明万历时期,经康熙、乾隆年间完善。《四川通志》载:“明末,谭宏起义,自称‘武陵王’,曾据此为寨”。寨楼檩仿之下铭刻“大清咸丰七年丁已岁四月上烷吉旦”,说明上次重修时间为年。塔楼倚靠玉印山修建,依山耸势,飞檐展翼,造型奇异。明清时的石宝寨,从“梯云直上”的寨门进去,经过9层寨楼,刚好登顶古刹天子殿,隐含“九重天”之意。玉印山顶,同时还建有一座两层木阁方亭。数百年风雨侵蚀,九层寨楼与方亭显现朽颓。年,当地修葺石宝寨时,有人提出两层方亭刚好与九层寨楼错位,不如在寨楼顶加建3层奎星阁(主体在玉印山顶),从寨楼底登楼直达奎星阁顶,形成一个高56米的十二层塔形楼阁。完工后就是现在人们看见的石宝寨景观。
年从江上看忠县石宝寨(张伯林摄)
石宝寨楼身整体顺着山势向山体方向有倾角。同时,寨楼第九层正面檐柱比首层檐柱向山体收缩约7.0米,这样层层向山体退进,使楼的重心向后移。上层的楼柱,悬吊在山体上。另外,每层向内收进。不难看出30余米高的寨楼似一个空心稳定的半个四楼锥体依附在玉印山体。它是通过部分柱子或直接插入岩体、或用铁件与岩体上凿的孔洞拉固,以及减轻上部结构重量和体积的方法,使建筑与山体结合,并达到稳定。忠县石宝寨楼内部结构(选自《古建三峡》宋华久摄)没去过石宝寨游览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当年建寨楼时,并无设计图样,也并非预先将木料按规格加工好。但是,建楼工匠都是建筑吊脚楼的民间高手。正是这些民间巨匠随山势具体实情随建随量随时下料,最终使建筑与岩体的结合能浑然一体。寨楼用料虽不整齐,柱子粗细不匀,而且有不少自然弯曲,木构件与岩体结合处随意性较大,但每一处安置细节(受力、防潮、稳固等)都建筑得十分精到!南方雨水很大,建筑工匠为了能完好地保存楼体,设计了东、南、西三个立面用方格木棂窗和圆形扇窗开敞建筑,整个寨楼通风透气性能良好。
借助于这一地势,石宝寨寨楼、奎星阁布置在玉印山临长江一侧。乘船顺长江上下时,首先看到玉印山的侧面,奎星阁玉立山巅,上顶青天,下接崇楼;峰顶天子殿黄坊、白墙、青瓦隐现于绿树丛中,勾人遐想,欲穷究竟。继而船转向玉印山正面,奎星阁与寨楼融成一座十二层高的楼阁,下倚悬崖,上凌云霄,气魄更是非凡。远观,江水、山体、建筑浑然一体;及近,只见崇楼飞阁缀以圆窗,使人必欲登楼远眺而后快!
忠县石宝寨正面图(选自《四川省忠县石宝寨建筑特色谈》插图)
忠县石宝寨(选自《YANGZI》)
峡江吊脚楼像一幅陡峻壮观的峡江山水画,画面点缀着星星点点灵醒吊脚楼民居,透着古老神韵的秀丽雅致。
峡江吊脚楼像一首世代流传的建筑隽永诗,诗文寄情于人类悠远历史且杰出辉煌,伴随铿锵格律而千古流芳。
《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年8月第1版。
《土家族风情录》,白新民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年10月第1版。
汤羽扬,崇楼飞阁别一天台四川省忠县石宝寨建筑特色谈,古建园林技术,年02期。
杨丹,重庆吊脚楼民居初探,室内设计-历史研究,年04期。
张爱武田晓梦,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现状及其特点,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3期。
吴伟,浅谈重庆民居,建材与装饰-规划与设计,年11月。
龙江李莉萍,土家族吊脚楼结构解读,重庆建筑,年02期。
其他网络资料。
年6月16日,于武昌阅马场大家都在看??七夕何止七夕,但愿朝夕转载
梦回三峡:长江三峡大事记(2)立秋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杨·克·思——
Yangkesiedu
?
文章作者:梦回香溪
图文编辑:鲁敏张三三
责任编辑:原琳
审核主编:刘雯
投稿邮箱:
qq.co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