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三问:
古人多久洗一次澡?
在哪洗?
用啥洗?
很多人可能认为:古人一辈子洗三回澡!生下来洗一回,结婚洗一回,死后洗一回!
很遗憾,你认为错了。人家可能一辈子都不洗澡!
1.大清第一宫女——苏麻喇姑一辈子不洗澡
据说苏麻喇姑一辈子不洗澡,只在除夕那天,用少量的水简单地擦洗一下,还要把擦洗后的脏水喝掉,“以为忏悔”。
嗯!多少口味有点重啊!
剧照
但是,这种行为并不妨碍人家长寿,苏麻喇姑可是活了90多岁呢!还被康熙帝以“嫔礼下葬”,更是让皇子为其守陵百日。
苏麻喇姑不洗澡可能跟她的出身、宗教信仰有关。王安石不洗澡的理由就很值得琢磨了,据说是因为太节俭了!
2.唐宋八大家之一、改革先锋——王安石因为不洗澡被媳妇嫌弃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
这形象,就是一个邋遢大叔嘛。
而关于王安石不洗澡的传闻更是五花八门。比如:
《梦溪笔谈》中有个记载:有一次,王安石的家人发现他脸色黑得厉害,担心他是不是得了重病,就赶紧找了大夫来问诊。
老大夫把着脉,一心疑惑,这脉象平稳,没毛病啊!后来,经过仔细观察王安石的面相,才发现,王安石这哪是病的脸色发黑,而是脸上的脏东西太厚,显得黑了。
因为个人卫生太差,加上王安石十分好学,经常通宵达旦的读书学习,早上匆匆忙忙就去上班了。
结果因为脸色太黑,被同僚怀疑是不是夜夜笙歌,不思进取,还劝他多读书,少娱乐。
后来更有传说他太过邋遢,被亲媳妇嫌弃。甚至有传言,说他在觐见皇帝时,因为胡子上有虱子表演,惹得宋神宗哈哈大笑。
不过,编者认为“王安石不洗澡”应该就是个传说。因为,关于“王安石不洗澡”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苏洵的《辨奸论》。而当时正是王安石变法,四处树敌,拉仇恨的时期。因此,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很值得考量。
苏麻喇姑也好,王安石也罢,这样不洗澡的“另类”毕竟还是少数的,其实我们的古人在洗澡这件事上还是很讲究的。
古人洗澡文化三连击:多久洗一次?在哪洗?用啥洗?
在正儿八经讲古人洗澡这件之前,我们要先弄明白一个概念:洗澡在古代到底啥意思?
洗澡这个词搁现在就是大家理解的从头到脚洗一遍。但是在古代从头到脚一遍,真不是“洗澡”俩字能概括的。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记载:“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可见“沐、浴”二字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洗澡”,洗头和身体,而“洗、澡”二字,则是洗脚和洗手。
看看这套流程,你还敢说古人“不洗澡”吗?人家这“头、身、脚、手”比咱洗的讲究多了。
01三日一沐,五日一浴——古代“休沐”制度
整明白了概念,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操作,首先多久洗一次?
1)自己人多久洗一次?
《礼记·内则》“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缋,足垢,镡汤请洗。”(潘:淘米水)
这句话的大意是:伺候父母的时候,每五天就要烧热水让他们洗澡,每三天洗次头。平时如果脸上不干净了,就用淘米水为他们清洗;如果脚脏了,就烧热水让父母洗脚。
《礼记·内则》是周天子颁布的教化百姓,在家庭中父子、男女所应遵行的规则。其中不仅规定了子女如何伺候父母洗浴,甚至对洗浴的过程都有详细的记录。
可见从商周时期起,人们对沐浴一事已经开始讲究了。
2)客人多久洗一次?
而在《礼仪·聘礼》中更是记载了:“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有人到你家做客,也要保证客人的体验度,最起码要保证客人,三天洗次头,五天洗次澡。
看看这待客之道,啥叫礼仪之邦?这就是礼仪之邦!
3)打工人多久洗一次?
看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的时候,大家都听过一个词“休沐”!可是你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汉宫仪》云:“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
没错,“休沐”就是古代上班族放假洗澡,整理仪容仪表的日子。
而“休沐”这一制度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直到隋唐时期,可能是大家的卫生习惯都逐渐养成了吧,不用天天强调“回家洗澡了”,“五天工作日”变成了“十天”,“休沐”也变成了“休浣”。苦逼的“打工人”啊!
02泡澡古人是认真的——大盆、私人浴室、温泉池、澡堂子
为了好好泡个澡,放松放松,我们的老祖宗也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整出了各种花样。
·鉴,大盆也
古装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女主在飘满花瓣的大木桶中泡澡,然后就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个“大木桶”。其实,在很遥远的古代,他们的“浴桶”并不是木头做的。
《庄子·则阳》中记载“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
“鉴”在《说文解字》中是“大盆”的意思。而此时的“鉴”都是青铜器物,这种高端用具也只会出现在王公贵族家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彰显身份的青铜器被木质的浴桶所取代,才有了大家在影视剧中常见到的沐浴场景。
·私人浴室
其实,古人的生活条件没有大家印象中的那么落后,比如先秦时期,王宫中已经有了高端的“私人浴室”。
从供水、供暖,到最后的排水系统一应俱全,跟现在的浴室环境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咸阳宫遗址
秦始皇更是在咸阳宫修建了一个超级VIP御用浴室,整个浴室占地约40平方米,浴池长3米有余,宽2米多,为了方便排水,池底在修建时不仅预留有坡度,更是专门安装了陶瓷地漏,浴室内还设置了取暖用的壁炉。从硬件装饰,到功能使用,无一不在昭示着帝王的特权。
·温泉池
除了在咸阳宫泡澡,秦始皇更喜欢泡天然温泉,统一全国后,他就在以温泉著称的骊山,搞了个“骊山汤”。
《太平御览》中记载秦始皇因为经常泡温泉,还治好了身上的病疮,并引发了一波“泡温泉”的潮流。
要说泡温泉,最典型的还得是老李家的一波大佬。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老李家就开始在骊山上修建温泉池,最早的时候叫“汤浴宫”,后来几经扩建,到唐玄宗时期,就成了大名鼎鼎的“华清宫”。
贵妃出浴图
华清宫中有个“华清池”,华清池里有个“九龙汤”和“贵妃汤”,前者专供皇帝御洗,后者专供杨贵妃沐浴,故亦称为“贵妃池”。
除了自己泡,唐玄宗还喜欢与民同乐,他在蓝田专门修建了一所供普通人士沐浴的温泉馆,赐名“大兴汤院”。并且根据水温的高低设置了玉女、融雪、连珠、濑玉和濯缨五个汤池。当时,长安各阶层有点小钱的人都纷纷跑去享受皇帝的恩泽,可谓是盛极一时。
大兴汤院
·澡堂子
到了宋朝,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澡堂子”这种颇具市井特色的休闲项目就出现了。
诗人黄庭坚,被贬宜州,心情郁闷,就跑去隔壁的小澡堂,泡了个澡,瞬间郁结尽去。
“坑弟达人”苏轼,更是钟爱泡澡,尤其喜欢搓背,他在泗州的澡堂子洗完澡后写道: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拟宋话本《济颠语录》写道:天未亮,城市还在熟睡,而浴池已开门迎客洗澡了。
公共澡堂
当时很多的澡堂都会在门外挂上“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的对联,这一习俗跟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了。
及至元明清,宋朝的初级“公共澡堂”已经发展成了“混堂”,不论身份高低,只要愿意都可以来泡个澡,搓个背,“混”而洗之。
《朴通事谚解》详细地记录了元代大都的“市民洗澡图”——当时公共浴池除洗澡外,还可挠背、梳头、剃头、修脚,不过价钱不一样,洗澡要交汤钱五个,挠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套下来,一共十九个钱,并不贵,一般老百姓还有这种承受能力。浴池里还有放衣裳、帽子、靴子的柜子。
洗澡的程序是:到里间汤池里洗一会儿,第二间里睡一觉,又入去洗一洗,却出客位里歇一会儿,梳、刮头,修了脚,凉完了身,巳时却穿衣服,吃几盏闭风酒,精神别样有。
看到这套流程是不是觉得分外熟悉,跟现在的洗浴中心简直一模一样,甚至服务更高端。
明代屠本畯就曾将“澡身”与“赏古玩”、“亵名香”、“诵明言”相提并论,视为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
康熙年间的石成金曾将“剃头、取耳、浴身、修脚”当成人生四大快事。
混堂
寒风凛冽的冬季,美美地泡个澡,搓个背,按个摩,简直幸福到云端。
03没有沐浴露的洗澡是没有灵魂的,古人的天然沐浴露——淘米水
现在大家洗个澡不仅有洗发水、沐浴露、还有香皂、精油皂、洗面奶养等各种洗护用品,那在古代,大家都是如何除垢的呢?
·淘米水
很多老人现在还有用淘米水洗锅碗瓢盆的习惯,去污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而且无残留。
其实,淘米水被用来去污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祖先们不仅用淘米水清洗锅碗瓢盆,甚至还会用淘米水洗脸、洗头、洗澡。
据说淘米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水溶性维生素,好像还能美容养颜,有兴趣的不妨试试,说不定比某些打着“淘米水”旗号的洗发水还好用。
·皂荚
大自然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
除了淘米水,人们还从自然界发现了去污力极强的“皂荚”。这种生长在皂角树上的果夹,内部有一层光滑的黏液,具有很强的去油污能力。
《千金方》中还提到用皂角汤洗澡,有去污美肤的作用。
这种天然无污染的去污神器,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人在使用。
·澡豆
除了直接去大自然中获取现成的去污神器,人们还根据长期的生活经验发明了“澡豆”。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写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
“澡豆”顾名思义,主要成分就是豆子。将豆子磨成粉,然后加入各种药材香料揉制而成。
澡豆
药王孙思邈对澡豆颇为推崇,不仅觉得它是居家万能小帮手,更是称赞它:
“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
除此之外,孙思邈甚至在《千金方》中专门记录了如何制作澡豆,而且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设计了不同的配方,简直是爱到了骨子里。
澡豆
面黑不净。
白鲜皮、白僵蚕、芎䓖、白芷、白附子、鹰屎白、甘松香、木香各三两(一本用藁本)、土瓜根一两(一本用甜瓜子)、白梅肉三七枚、大枣三十枚、麝香二两鸡子白七枚、猪胰三具、杏仁三十枚、白檀香、白术、丁子香各三两(一本用细辛)冬瓜仁五合、面三升
上药先以猪胰和面,晒干,然后合诸药捣末,又白豆屑二升为散。但用洗手面。十日色白如雪,三十日如凝脂。
(《千金》卷六)
DIY小能手不妨自己试试,也许胜过很多美白洗面奶呢!
·肥珠子
宋代就出现了最早的肥皂,也叫“肥珠子”。
这种原料和皂荚一样也是取自一种荚果,这种荚果的含油量比皂荚更高,人们将其和香料一起混合,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用来洗脸洗澡,俗称“肥皂团”。
肥珠子
南宋时期,临安便有专门售卖“肥皂团”的商人。
《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肥皂团”的制作方法。
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於皂荚也。
·猪胰子
猪胰子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甚至用过,对清洁油污,手干皲裂有奇效。
这种神器的去污神器其实也是古人发明的。古人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猪的胰脏有很强的去污能力,还能滋润皮肤。
于是,古人就将猪胰脏处理干净,与一些豆类、香料等混合在一起,做成了“猪胰子”。
现在在农村很多家庭还会制作,冬季用来洗手有很好的润滑皮肤的作用。
小结:
看完这一套流程下来,你还会觉得古人一辈子就洗三次澡吗?虽然普通人生活条件没有现在好,但是不妨碍大家享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