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drummondhayi)是硬骨鱼纲鲈形目(Pe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类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温水海域,喜欢在珊瑚或岩礁间生活。肉食性凶猛,成鱼不集群,属于典型暖水性近海礁栖鱼类。因其身上遍布如石头一样美丽的花纹斑驳陆离,故得名石斑鱼。
珍珠龙胆(虎龙斑)
珍珠龙胆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为肉食性鱼类。是以鞍带石斑(俗称龙趸)为父本(♂),棕点石斑(俗称老虎斑)为母本(♀),进行杂交而产生的子一代,因其体表布满黑褐色,形似珍珠的斑点而得名。年由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及其渔业发展机构联同日本近畿大学利用鱼类远缘杂交技术,首次成功培育出这一具有明显养殖优势的新品种。
珍珠龙胆体形硕壮美观、色彩斑斓,早期很像老虎斑;但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向龙趸偏移,包括胸鳍、腹鳍、背鳍及尾鳍酷似龙趸,体侧的花纹和斑点则是两者的综合,体型也越来越接近龙趸;有老虎斑头、龙趸尾的外型,显现杂交优势。其肉质细嫩厚实,富有弹性,无肌间刺,味道鲜美,口感比起老虎斑和龙趸更好吃。该鱼最适水温24-30℃,因其杂交优势,遗传继承了老虎斑抗异性强和龙胆生长速度快的优点,可在池塘、网箱、工厂化等模式养殖,是目前国内人工育苗和养殖量最大的石斑鱼品种,约占石斑鱼产量的70%左右。
东星斑(豹纹鳃棘鲈)
豹纹鳃棘鲈色泽有蓝色、红色、褐色及黄色等,体形比一般石斑鱼瘦长,头部细小。身体及头部自橄榄色至红褐色,头、身及奇鳍布满细小蓝点。胸鳍红色,尾鳍后缘有不明显深色带。其颜色鲜艳,蓝色的眼睛中有乌黑的瞳仁,身上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故俗称“星斑”,“东”因它产自南海东部的东沙群岛。东星斑肉质白而鲜嫩,营养丰富,价格昂贵,属名贵高档食用鱼类,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其适宜生长水温为22-29℃。
如果背鳍硬棘是9个的话,就是Cephalopholis九棘鲈属或者Aethaloperca烟鲈属。由于烟鲈Aethalopercaroggaa是单属单种,长得下图这样,全身黑色,腹部有时有一道白斑,因此也很好辨认,若不是它,就是九棘鲈属啦。
如果背鳍硬棘是10-11个的话就比较复杂啦~它们有可能是Anyperodon光颚鲈属、Cromileptes驼背鲈属、Triso鸢鲙属、Hyporthodus下美鮨属或者Epinephelus石斑鱼属。好在前三个都是单属单种,看一下图片就很好辨认啦。
先来看Anyperodonleocogrammicus白线光腭鲈,特点身体较长,头尾尖,身上有红色斑点,并且有纵向白色条纹贯穿全身:
接下来是Cromileptes老鼠斑(驼背鲈),驼背鲈身体扁平,头顶凹入,背部高耸隆起,头小口大;体表和各鳍从白色至褐色呈可变体色,通常为褐色。体侧具有8个从无色至深褐色可变色的大斑块。因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老鼠斑。头部、身体和各鳍布满黑色圆点,尾鳍圆形,各鳍与体同色。幼鱼体呈白色,无褐色斑块,身上散布黑色斑点,如同斑点狗。其胸鳍较大,游泳时前后飘摆,形似蝴蝶在舞蹈。随着生长,体色逐渐加深,黑色斑点变小变密。老鼠斑体长最大可达70cm,重量大约3.5kg。幼鱼体型优美,色彩靓丽,可作为观赏鱼。长成后味道鲜美,是售价最高的石斑鱼,有“斑中之皇”的美誉。其生长适宜水温为21-30℃,自鱼卵孵化至长到g上市约需2年时间。
然后是Trisodermopterus鸢鲙,其特点是体型呈椭圆形,棕色或橄榄色,眼小,吻短,背鳍起始部位较前,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口:
最后是Hyporthodus下美鮨属,其体型较高,体色多为深色,腹鳍一般在胸鳍的正下方或者前方,在中国沿海只分布有两个种类,分别是:
Hyporthodusseptemfasciatus七带石斑鱼
和Hyporthodusoctofasciatus八带石斑鱼
如果以上情况都不是的话,那就是石斑鱼属的种类啦~石斑鱼属是石斑鱼科下面种类最为丰富的属,占全部种类的近三分之二。
蓝瓜子斑
蓝瓜子斑在市面上是很少见的,据海鲜馆的老板介绍,此鱼原产于东南亚,它的鱼皮较厚,油润弹滑,肉质比较细嫩。由于蓝瓜子斑个头较大,一条大约有7斤左右,一般会选择一鱼三吃:头和鱼腩可以清蒸,鱼肉滑炒,鱼骨煮汤。
白瓜子斑
这是在香港仔鱼类批发市场拍到的白瓜子斑,雪白的鱼身上带有少许灰褐色的斑点,很是特别。
岩石斑鱼
生活在岩礁附近,通常独居,主要吃螃蟹和鱼类生活。为底栖性鱼类,生活范围在1-米深的水域。分布于西大西洋:美国马萨诸塞州和百慕大到墨西哥湾,加勒比和巴西南部。大西洋:阿森松岛和圣赫勒拿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和南非附近也可能有存在。为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及游钓鱼,有雪卡鱼毒的纪录。外形特征--背鳍:11;背鳍软条:16-17;尾鳍:3;尾鳍软条:8。上颌骨无鳞,前鳃盖骨呈圆形。鳃盖有三根刺,中间的一个最大。腹鳍短于胸鳍并且短于最长的背鳍。底部有覆盖鳞片和皮肤厚软的鳍。头部,身体和鳍上有红色斑点,斑点到腹部越来越大。
青铜石斑鱼
分布于东大西洋区的非洲西部海域,栖息深度20-米,体长可达公分,栖息在沙泥底质、岩石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这是一个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以头足类、鱼类、甲壳类为食,为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及游钓鱼。
赤点石斑鱼
赤点石斑体呈红褐色或棕褐色,头和背部颜色较深,腹部较浅。其体侧无纵带和横带,头部及体表密布橙红色斑点;背鳍最后数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余各鳍棕褐色无显著斑点。尾鳍圆形,上半部黄色,下半部褐色。
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为海洋十宝之一,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香港有活鱼作海鲜销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贵的。由于鱼身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的红色,曾是中式喜宴中受欢迎的食用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台湾、东海、朝鲜及日本南部、印度、菲律宾等地。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产量甚丰。过度捕捞导致该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有人工赤点石斑鱼养殖。福建沿海为5~9月,5~6月为产卵盛期,香港和台湾则为4~7月。最大全长58.0cm;常见全长30.0cm
白缘石斑鱼
分布于西印度洋区,从莫桑比克Quissico至南非东伦敦海域,栖息深度10-米,体长可达公分,栖息在岩礁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头足类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镶点石斑鱼
分布于西太平洋,从安达曼海延伸到日本南部、台湾、中国大陆、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阿拉弗拉海、澳大利亚北部以及斐济群岛。幼鱼在较浅的水域,躲藏在礁穴中,潮池中亦常看到。渔民常捕获幼鱼后在沿海进行箱网养殖或鱼池蓄养。成鱼游泳力强,以单独活动居多。高价值经济的食用鱼,适合各种烹调方法。
斑条石斑鱼
斑条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大西洋区,从美国加州南部至秘鲁海域,栖息深度可达50米,体长可达公分,栖息在岩礁区,为底栖性鱼类,成群活动,属肉食性,以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
安氏石斑鱼
安氏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南非至莫桑比克海域,栖息深度可达50米,体长可达87公分,栖息在珊瑚礁、岩礁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
宝石石斑鱼
分布广泛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一带,西起红海、波斯湾、卡瓦祖鲁纳托(南非),东达斐济,北到日本,南至阿拉佛拉海域及北澳大利亚。近些年(3)也有记载在汤加(南太平洋岛国)发现该品种,但在密克罗尼西亚(西太平洋岛群),玻里尼西亚(中太平洋的岛群)和西印度洋的岛屿似乎没有其踪迹。我国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岛均有分布。
青斑(斜带石斑)
斜带石斑又称点带石斑,与马拉巴石斑的色泽和外形相似,常被混为同一种鱼,因其体色都呈青褐色俗称青斑。两者区别之处是前者斑点为红色,后者斑点为黑色,在台湾养殖界斜带石斑称为红点青斑,马拉巴石斑称为黑点青斑。只要水温等生态条件适宜,斜带石斑一年四季均能产卵,而马拉巴石斑产卵期较短,因此近年斜带石斑已取代马拉巴石斑成为福建和台湾最主要养殖品种。
斜带石斑的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体表有5条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斜带,头部上方出现一斜带和一黑斑,眼前方和下方可看到斜带;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其生长适宜水温16~32℃,最适宜水温20~29℃;随着温度的上升,摄食明显增加。
白背石斑鱼
白背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澳大利亚海域,栖息深度4-50米,体长可达33公分,栖息在岩石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
布氏石斑鱼
点列石斑鱼
褐石斑鱼
褐石斑头部及体侧呈灰褐色,体侧横带及斑块常不明显,仅有淡灰色小点呈线状或斑驳状散布,臀鳍下缘和尾鳍下角具有白色裙边。幼鱼淡黄褐色,体侧具有6条不规则的暗棕色横带,横带中另分布淡色斑块。
褐石斑(假油斑)和云纹石斑(油斑)的市场价格差异很大,但在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上却非常相似;不仅在渔业生产上经常出现混淆,学术界也对两种石斑鱼的分类存在分歧。国外和台湾一些学者认为云纹石斑是褐石斑的同种异名,误将云纹石斑视作褐石斑鱼的幼鱼。
褐石斑和云纹石斑的体侧都具有6条暗棕色横带,其形态也几乎一致,前部的横带同样延伸到头部。差别在于云纹石斑体侧分布云状白色斑块,褐石斑则布满细小白色斑点。综合两者外部特征和解剖骨骼系统研究等方面差异,结论认为褐石斑和云纹石斑是两个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不同物种。假油斑和油斑一样比较耐寒,适应水温10-32℃。
赤点石斑鱼
赤点石斑鱼,俗称红斑,鱼体呈红褐色,头、背较深,腹部颜色较淡,头部及体侧密布与瞳孔等大之橙红色斑点。常见全长约20-30cm,有记录的最长58cm。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由于在中国,红色是代表喜庆的颜色,人们对于红色的食物情有独钟,“赤点石斑鱼”自然成了餐桌上的常客,是我国东南沿海逢年过节宴请宾客的一道必备大菜。赤点石斑鱼的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
犬牙石斑鱼
分布于东大西洋区,从葡萄牙至安哥拉海域,包括地中海,栖息深度30-米,体长可达公分。栖息在沙泥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查氏石斑鱼
网纹石斑鱼
西福氏石斑鱼
克利珀顿岛石斑鱼
莹点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珊瑚石斑鱼
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发现于泰国、香港以及台湾。
棕线石斑鱼
细点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双棘石斑鱼
德氏石斑鱼
分布于西大西洋:百慕达及美国海岸从北卡罗莱纳州的佛罗里达群岛,并在墨西哥北部和东部海湾。从古巴和巴哈马。德氏石斑鱼于近海的岩石底部,最常见的60至米。
小点石斑鱼
红棕石斑鱼
土斑(青石斑)
青石斑常被误认为是青斑,而将两者混为一谈。青石斑俗称土斑,体背棕褐色,腹侧浅褐色,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头部及体侧下半部散布着橘黄色斑点,其余部位分布灰白色小点。体侧有5条深褐色垂直条纹,第1和2条紧相邻,第3和4条位于背鳍与臀鳍之间,第5条位于尾柄上。各鳍均为灰褐色,背鳍和臀鳍边缘及尾鳍后缘有明显黄边。
青石斑鱼头和鱼肉中DHA的含量分别为6.49%和14.14%。土斑适温范围15-34℃,最适水温为22-28℃。
斑带石斑鱼
斑带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fasciatomaculosu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俗名拟青石斑鱼,栖息深度可达20米,体长可达30公分。分布于西太平洋区,从日本南部至婆罗洲沙劳越海域,栖息在珊瑚礁区,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赤石斑鱼
巢斑石斑鱼
黄鳍石斑鱼
老虎斑(棕点石斑)
棕点石斑也称褐点石斑,身体黄色至浅褐色,以金黄色最靓。其眼后方脑部凹陷,口大具发达的辅上颌骨;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牙,两侧牙细尖,可向内倒伏似虎口,因此叫老虎斑。其身体两侧各有五块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垂直排列,全身布满密集的细小褐色斑点,在斑纹上的斑点颜色较深,尾柄的后半部有黑色鞍形小斑纹。棕点石斑较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5-32℃,生命力强易于包装运输。老虎斑肉质鲜美,口感优于青斑,市场价格是青斑的二倍以上。
阿曼石斑鱼
阿曼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次级保育类动物,分布于西印度洋区,从阿曼至索马里海域,栖息深度6-88米,体长可达52公分,生活在岩石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西非石斑鱼别名颌斑石斑鱼、颌斑石斑鱼、頜斑石斑魚
红点石斑鱼
颊条石斑鱼俗名:三线石斑鱼
六角石斑鱼别名:六角格仔、石斑、花点格、鲈狸
荷氏石斑鱼别名:斑吻石斑鱼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从琉球群岛至萨摩亚群岛海域,栖息深度1-37米,体长可达55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岩石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及观赏鱼。
索马里石斑鱼
大棘石斑鱼俗名:大洋洲石斑鱼、刺石斑鱼
伊氏石斑鱼
加州石斑鱼别称:白点石斑鱼。
龙胆(鞍带石斑)
鞍带石斑俗称龙胆石斑,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者,可谓大哥大和巨无霸,故也被称为“石斑之王”。据史料记载,目前发现最大的龙胆2.7m长,kg重,在澳洲昆士兰,鞍带石斑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龙胆标准体长为体高的2.4~3.4倍,除腹鳍外,各鳍呈黄色,并布满黑色小圆点。其幼鱼也呈黄色,身体上有三块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随着鱼的生长,黑色斑纹内会出现白色或黄色的斑点,各鳍分布黑色斑点;大型成鱼身体变暗褐色,各鳍颜色更深些,其生长适宜水温为22-30℃。
纵带石斑鱼俗名:宽斑鮨、宽带石斑鱼
神秘石斑鱼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体长可达25公分,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
长棘石斑鱼别名:鲑点石斑鱼、长棘石斑鱼
大斑石斑鱼
花点石斑鱼
星点石斑鱼
点带石斑鱼
点带石斑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头部及体背侧黄褐色,腹侧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橘褐色或红褐色小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从红海、非洲东部延伸至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斯里兰卡再到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以及日本北部。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最大全长cm;常见全长cm;最大报道体重kg。点带石斑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是我们具有较高经济性价值的食用鱼,为台湾西南部的重要养殖鱼之一。
乌鳍石斑鱼别称:东大西洋石斑鱼
黑点石斑鱼别名:黑斑石斑鱼
蜂巢石斑魚
网鳍石斑鱼
网鳍石斑鱼是印度-中太平洋种类,分布范围从东非(除去红海和波斯湾)到吉尔伯特群岛和萨摩亚群岛,向北分布到琉球群岛(日本)。最大长度:43.0厘米SL雄鱼/尚未辨别雌雄;
黑缘石斑鱼
弧纹石斑鱼
本鱼分布从红海和西印度洋至大西洋中部,中国地区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沿岸。栖地较深,非重要的食用鱼,肉味平庸,头部宜煮沙锅鱼头或清汤,富含胶质。
蓝棕石斑鱼
浅黑石斑鱼
八帶石斑魚
纹波石斑鱼
宽带石斑鱼
多鳞石斑鱼
清水石斑鱼
本鱼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西印度太平洋,从红海和非洲东岸到法属不波利尼西亚。在西太平阳其分布自日本南部至昆士兰和罗德豪岛。在台湾沿岸也有分布。已有实验性的人工繁殖。最大体长90cm。
多点石斑鱼
波氏石斑鱼
夏威夷石斑鱼
中太平洋东部:夏威夷群岛和约翰斯顿岛。最大体长可达厘米,最大体重可达22.7千克。一般栖息在水深20-米的水域。食用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玳瑁石斑鱼
玳瑁石斑鱼又称花头梅、花狗斑,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头部、体部及各鳍淡色,全身密布如玳瑁般不规则的圆形至六角形暗斑,斑间隔之狭窄自成网状图案;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具2条暗色带,胸鳍颜色较暗,带有深色不明显的斑点。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澳洲。台湾各地皆有产,以澎湖产量较多。
云纹石斑鱼别称:电纹石斑鱼
雷拖氏石斑鱼
霜点石斑鱼
六带石斑鱼
社会群岛石斑鱼
吻斑石斑鱼
南海石斑鱼
肩饰石斑鱼
拿骚石斑鱼
白星石斑鱼
巨石斑鱼
燕尾斑
红瓜子斑
龙趸(鞍带石斑)
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者,可谓大哥大和巨无霸,故也被称为“石斑之王”。据史料记载,目前发现最大的龙胆2.7m长,kg重,在澳洲昆士兰,鞍带石斑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
源于自然传递生鲜
NatureBornFreshForward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gxiangzhia.com/xwgy/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