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枫香脂 > 枫香脂应用 > 正文 > 正文

乌江文学枫香记忆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9 15:42:59

枫香记忆

枫香,是幅绚丽的山水画,她的恬淡与美丽让我终生难忘,我的骨髓和血液无时无刻都在感受那份挚诚。童年、小学、初中,以及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我都生活在枫香,让我熟悉那里,更加深爱那片土地,爱那里的一草一木,我无数次走进梦里,触摸着岁月的痕迹,回首走过的点滴记忆。

01

电影院

小时候看电影的不易,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他们不会相信看一场电影是多么奢侈!一场电影有可能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印象绝对永远铭记。

电影院所在位置在老枫香镇政府(当时属于枫香区管辖)所在地,两层楼砖房,当时在集镇建筑中也算标志,一楼到二楼有弧形木楼梯,来往触摸的人多,显得十分光滑,能够照出人影,二楼是镇政府几间办公室,房间外面办公,里面作为寝室,那些房间颇有几分神秘感。

电影院是一层的框架房子,大约面积有余平方米,房间正前面有多平方米的台子,供放电影和开大会主席台使用,墙上拉着白色幕布,很气派。台下椅子都是长木椅,一把可以坐四个人,横着有四排,每行大约20排,全部坐满余人,规模虽不大,但多数时间观众未满,偶尔才会出现爆满。

记忆中,有几部影片印象十分深刻,即《少林寺》、《少年犯》、《少年俗家弟子》、《侠女十三妹》等。那个时候,观众需要排队买票,遇上好电影,人才会很多,小孩子无法挤进队伍,都由大人买票带进去。当时电影院放映员姓韩,言语不多,特喜欢抽烟,他可以每天与电影打交道,让我很羡慕!大家排队意识强,很少有人去插队,长长的队伍,蔚为壮观。有次一个青年吃醉了无票混进场内,最后被公安揪了出来,拷着手铐绕着集镇游了一圈,群众反响很激烈。

电影票制作简单,面积比邮票稍微大,正面是红色、绿色、水红色、蓝色、紫色等各种颜色的印花图案,背面为用字钉机印制座牌位子,工艺简单,但无人伪造,每次用完后我都会悄悄存起来。

看场电影,不容易,观看后总会议论很久。

电影院门口有块坝子,政府后来改建为夜光球场,方便喜欢篮球运动的群众比赛和训练。在那块操场,我有幸见证了遵义县第一届西部片区篮球赛,鸭溪、枫香、泮水三个老区组成十余支队伍,经过紧张激烈的鏖战,鸭溪区最后捧得了九龙杯,此后就没有延续。回忆当时每次比赛,现场人山人海,喊声震天,掌声热烈,在那片土地上,不少人洒下了汗水,留下了泪水。

夜光球场后来被闲置下来,最后拆除建了小区。

02

水井巷子

枫香人,对水井巷子,没有人不熟悉。

水井巷子,有口大水井。那口井,一年四季水源充沛,从未干涸,下场集镇居民的生活用水都靠它,水井井口呈长方形,井身用青石头相砌,水井边上有块石碑,上面写着一些关于水井的来历,石碑下面还有一口小池子,以便居民清洗衣物及蔬菜使用,水井及周边环境卫生很好。

水井巷子,最早前发展是个“一”字,即老街往枫香小学的一条独路。这是枫香赶场人口最集中地方,也是生意繁华之地,寸土寸金,一店难求。水井巷子,见证了集镇的变迁,周边的信用社已另行选址,商贩们在那片空地贩卖水果。北侧粮管所,感触最深的地方,当时农村每户必须上交公粮,除了秋季上交稻谷,夏季还有油菜,必须按照固定价格上交到粮管所。那时的粮食多数人都是用人力车运到仓库,粮管所干部会用秤砣去验证干湿度,讲人情十分普遍,一句话,就让农民朋友拉回去反复晾晒。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凭票供应成为了商品交流的主要方式,粮票、油票、糖票等等,种类是五花八门,总让人在温饱线上徘徊。

距离水井巷子不远处,有家包子铺,主人姓曾,是远房亲戚,每次我到集镇去,总会到他家去。至今记得,那白胖的包子很诱人,至今想起都会流口水。那时候,每个包子价格五分钱,但就那五分钱,很多人舍不得花,都会节约去做其它事,可见当时的条件很辛苦。每次赶场,父亲总会给我买两个包子,做工精细,皮子酥软,馅不是盐菜,就是白糖,没有其它可做,吃在嘴里香美极了。

水井巷子,也是人员混居的地方,赶场天流氓滋事,骗子横行,小偷行窃,也会在这里发生,即便如此,丝毫改变不了大家来这里的冲动。水井巷子,见证着枫香集镇的变化。

03

枫香大堰

枫香大堰,一进集镇就可以看见。八十年代初期,集镇规模不大,大堰水质好,清澈透明,夏天还可以洗澡,可以在岸边垂钓。大堰四周栽满了杨柳,树龄很长,树干很高,每当春风吹拂的时候,柳絮依依,给人惬意的感觉,鸟儿欢快在枝头鸣叫,让你深爱这里。

年,冬天特别冷,凌冻天气长,大堰水面积上厚厚冰块,人可以在上面任意行走,孩子将家中的凳子倒放在冰面学习滑冰,一个人坐在凳子上,旁边是几个人使劲往前推,大家轮流坐,很享受着这份喜悦。满堰塘全是人,四处是满满爽朗的笑声,有人滑到,但很快又继续,不会去责怪任何人,更不会去呻吟,现场气氛格外活跃,把寒冷的天气忘记得一干二净。我远远看着,心里也觉得幸福。年,干旱长达余天,堰塘的水全部放干,人们就开始从堰塘中捕鱼,很多家庭都有收获,最大的一天也有六十多斤的草鱼,捕鱼的精彩场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堰塘是枫元、浪潮两个村灌溉主要水源,每年村民都会为灌溉问题发生矛盾,镇里会出动不少干部去协调解决。每年蓄水期,堰塘里的水积蓄满满。堰塘北侧,一排排整齐的车间,几栋罕见的木房子,那是国营枫香茶场,枫香曾经很红火的国营企业。在那个时代,茶场工人,很牛,除了口粮有保障,孩子初中毕业还可以低分考取中技,农村孩子格外羡慕。春季到秋天,是采茶的旺季,附近村民都会来当采茶工,以解决家中的零花钱。茶场广播,每天准时播报新闻,标准的普通话,对我影响至深,通过高杆上那个喇叭,人们了解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大堰南侧,是枫香中学,也曾经办过高中部,80年代初期便撤销,只剩下初中部,学校生源来自枫香区和附近长岗、金沙等地,教学成绩全县中上水平,许多农家娃在这里实现了“跳出农门”的梦想。中学前面是很陡的石梯步,右侧是两栋一层砖房,是学生宿舍,几十个学生住一房间,雨天房间潮湿,冬天又很冷,三年初中生活都在那里度过。阶梯左侧是厨房,学生们从家里自带米过来,在学校用饭盒统一煮熟,学校卖的菜种类少,有炒菜,有汤菜,价格便宜,同学间感情虽好,很少有人请客,彼此心照不宣,关系相处还算融洽。

校园周边有几棵杨柳、槐树,后来又种上了几棵法国梧桐,树子长势很好,成为校园不多的绿化风景。

在距离大堰处地方,还深藏有一栋两层楼房,那里曾经办过一届镇级初中,中考成绩还不错,考取了7个中专、中师,后来因全县教学资源布局调整,年并入枫香中学。

04

枫香酒厂

枫香,川盐入黔的必经之地,自然少不了白酒。

七十年代初,枫香酒厂开始筹建,真正形成规模是七十年代末,选址在枫香街道上场,主要利用唢呐洞内流出的溶洞水,水质清澈,含有多种矿物质,非常适合生产窖酒,加上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传统生产工艺,生产的枫榕窖酒芳香浓郁、绵柔甘洌、香味协调、入口甜、落口绵、尾净余长,独特的口感,曾荣获八十年代贵州白酒银质奖,产品远销省内外市场,曾经风靡一时。枫香当时还建有一家乡镇企业酒厂—黔枫酒厂,这是家乡办企业,虽然生产经营不足十年,生产的黔枫窖酒、黔枫醇、黔枫春、黔枫麯,也具备一定市场,主要受白酒市场混乱的影响,最后逐渐萧条,90年代初宣告破产。

计划经济诞生的两家酒厂,在枫香历史书写了别样的风采,如今与人说起,也觉得津津有味,那口感和质量,价值还如此低廉,丰富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记忆中的枫香,犹如一杯浓浓的香茶,让我回味无穷,更如一首经典老歌,让我久唱不衰,始终感觉唯美!

作者简介

鲁迅雷:迅哥,公务员,正处不惑之年,喜欢舞文弄墨,写点小作品,屡有文章见报刊、杂志,遵义市作协会员,边走边看,将所知、所悟、所闻付之于笔端。

原创文学净土

天鸟传播

微刊编辑

白奕

敬请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gxiangzhia.com/yfyl/5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枫香脂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