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枫香脂 > 枫香脂应用 > 正文 > 正文

铃铛阁学校建校六十年小学部届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22 14:02:48
北京治白癜风费用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铃铛阁学校建校六十年

小学部届校友纪念文选

前言公元年9月的第一天,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我们是铃铛阁学校十年制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从这一天开始,注定了我们与这座古老学校的一世情缘。那时每一届都只招四个班,入学面试非常严格,能够被录取都感到十分荣幸。学校建筑庄严宏伟,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给我们这些幼小、纯洁的心灵画上了人生第一笔绚丽的朝晖。时至今日,每一间教室,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同学都深深留在记忆中,也时常出现在梦里。经过了8年的学习,年底,作为七零界初中毕业生的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母校,就像孩子离开了母亲,鸟儿飞出了巢,勇敢走向社会,昂首面迎风雨,一步步踏出坚实的脚印,这一走就是五十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感谢母校,我们的铃铛阁,怀念老师,为我们点亮了人生的第一盏灯。今年是建校60周年,承蒙各位学长厚爱,为我们这一届同学校友收集文稿,制作美篇,让我们非常感动!感谢各位学兄学姐的辛勤付出,感谢同学们的鼎力支持,感谢《见阁闻铃》!吴大翔年5月14日

◆◆◆

你好,我的母校

作者李良影

我的母校——铃铛阁,

身为你的学子,

已是我多年的骄傲。

想起你我倍感亲切,

走近你我心情如潮。

耄耋之年的老师啊您是否康健?

饱经沧桑的国槐树君可安好?

朗朗的书声在耳边响起,

扑鼻的花香在心脾缠绕。

那操场在当时可不算小,

运动会在此召开有多荣耀!

礼堂楼前的高台阶,

我们曾争着往下跳。

因为这造型太像领奖台,

站在上面高兴的不得了。

年少的无知和无畏,

想起来就觉得好笑。

一分二分的零钱储蓄,

期末到手的是块大宝。

春天里老师带我们去游园,

晨曦中鲜艳的队旗迎风飘。

那时我们也做新年卡,

送给老师后心情特别好。

吴老师(吴耀西)慈祥的像母亲,

几次次错当妈妈叫;

张老师(张桂玲)待我们像姐姐,

讲课认真耐心辅导。

曾敬佩刘老师(音乐课)的琴行云流水;

也赞叹黄老师(黄文娟)的画惟妙惟肖。

一段段记忆真实又模糊,

一片片花絮珍贵又美好。

闲来无事翻看老照片,

那时的我们有多幼小。

这其中能有几人懂事?

老师为我们没少操劳!

辛苦了,我的老师!

你好,我的母校!

半个世纪抹不去的是思念,

梦境中也常会投身你怀抱。

书至此时我越发激动,

化作祝福在心中祈祷:

祝福铃铛阁我的母校,

愿你像大树一样不老。

在风雨中更加坚韧挺拔,

在阳光下更加根深叶茂!

作者简介:李良影(女)年9月入学铃铛阁学校小学部一年级一班,年10月铃铛阁学校初中毕业,在校时间8年。

作者李良影在天津大学毕业留影

◆◆◆

返校

作者张忻

毕业五十年了,每当路经学校,驻足观望,妄想一番,今日返校多好。城市规化操场缩小许多,不变的是礼堂楼,高大雄伟,似金刚之身见证了历史变迁。老槐树历经岁月沧桑,根深叶茂,昂首挺拔,更象一位忠于职守永不退休的门卫老者,准时按响上下课的铃声,风雨无阻迎接不期而来返校学生,进入久违的教室,还是新生第一天入学时的心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主席为我们写下学习的座右铭。记忆回到学生时代,童真、童趣湧上心头,男生、女生同桌刻线,分出楚河汉界,顽劣、调皮,办公室墙角面壁思过,泪眼泠泠…。眼前浮现出老师讲课画面,语文老师讲诗句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含义,教育我们浪费粮食可耻。图画老师,教我们把祖国大好山河画面润以多姿多彩。声乐老师教我们唱响时代强音,学习雷锋好榜样......学生时代是幸福的。毕业了,我们奔向农村、工厂,或参军保卫边疆,这些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有辛苦的付出,也有收获的喜悦,大家在平凡的岗位上都有所作为,我们可以在人前骄傲地说一声:我是铃铛阁学校的毕业生,铃铛阁学校培育了我们,有一种精神叫做“敢拼一定赢”!感恩母校教会我们勇敢面对人生。重返校园,礼堂楼象端坐长寿老人慈祥注视当年顽童,都已花甲之人。大槐树表尽显日月沧桑,但根深叶茂,绿叶枝条随风轻摆似乎说:孩子你们也老了,经常回来看看我们。感慨热泪交加,想起伟人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但不变是我们永远感恩母校心。欣闻市政府决定复建学校,为之兴奋。中华文化复兴,民族血脉传承,此举功德无量。品字型礼堂楼如同一部中华文化发展史,又如一座丰碑树立在故乡热土上永世长存。传统内涵,文化底蕴,和我们这些莘莘学子血脉相通。此生足矣。作者介绍:张忻(男)年9月入学铃铛阁学校小学部一年级二班,年10月铃铛阁学校初中毕业,在校时间8年。张忻同学即兴赋诗——小二班师生五十年后重逢◆◆◆生日感怀作者吴大翔  六十岁了,一个甲子。要是活在秦始皇那个年代,这也到了该活埋的年纪了。原因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人活到这个岁数很多事情都看得明白,不好统治,只会添乱;二是人老力衰,给社会做不出什么贡献了,已经成为社会的负担。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想起来挺悲哀的。常听有人说如果让我再重新活一次多好,我会如何如何,其实不然,我不这么想。一辈子混到如今这份上应该说是不错了,这其中有多少的偶然,多少的巧合,多少次争取和多少次选择,可以说是阴错阳差地走到了这一步。当然这其中也有必然,那是哲学问题,不在今天话题。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不想再活一次了,太累,太费心,也太危险了。感觉自己就象一条破船,在风浪中漂泊了几十年,船上载满了责任,如今终于上岸了,不再回去了。窗外的北风带着声响,天是碧蓝的。在这个慵懒的下午,把身体偎在松软的摇椅中,冬日温暖的阳光轻柔地铺在身上,兰花开过,水仙绽放,满庭清香。打开一本书放在脸上,昏然间眼前全是青春的时光。那时侯在球场上奔跑,在车间里劳作,去大山里救援,在风雪中拽车。烈日下挥汗如雨睁不开眼睛,寒夜里蜷在车底下修机器,一辆辆卡车从身边呼啸着开过,震耳欲聋。时至今日,睡梦中依旧是同伴们年青的面孔,耳畔仍然回响着发动机的轰鸣。也曾“过五关”,也曾“走麦城”,危险时不知道害怕,流血时不在乎伤痛。常担心落后于人,曾效仿闻鸡起舞。当然,欢乐与喜庆的时刻更加难忘,曾记否:掌声与捷报齐飞,泪水共汗滴一色。那搪瓷杯中的酒是清澈的葡萄红。渐渐地,懂得了临风感叹,对月伤怀,喜欢弹琴、唱歌,记得春天的时侯,独自行走在湖边的小路上,傍晚时分清风拂面,满径落红,一树海棠。我知道有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过这个世界上,母亲给了他强健的身体,聪慧的头脑,多情的心灵。在他身上有太多的精力,太多的欲望,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燃烧着,而人类也正是依仗着这样的精力和欲望,以这样的能量维系了社会的存在,创造了自身的历史。几十年过去,生命之火萎缩了,渐渐地失去了他的热,他的光。我怀念那些花瓣般的时光,那些日子那么匆忙,美好而忧伤,如花瓣般美丽,又如花瓣般脆弱地毅然离去了,谁也不能珍藏。此刻,我真的无比怀念,那一段花瓣般的时光,那段时光。许多历史人物不知不觉地浮现在眼前,有晚年的丘吉尔、老年痴呆的里根、以色列的老沙龙,甚至还有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多少经典的故事,多么辉煌的一生,到头来英雄末路是谁也躲不开的宿命。伟人尚且如此,吾等平庸之辈又当何如?但尽管如此,人也要尽可能活得明白些。贫富贵贱并不重要,思想深刻方能认知社会,情感丰富才会享受人生。做为一个人,允许他示弱,那是智慧,但不允许他懦弱,那是本性。锋芒外露略显肤浅,韬光养晦终为成熟。当你战胜了胆怯,决定“豁出去”的那一刻,你离成功就只差半步。要知道人世间只有善与恶没有对与错,攻防决断简捷明快,情仇爱恨泾渭分明,不管是成是败,谁都看着舒服。有时想来自己挺悲情的,悲情老生,年轻时不会哭,老了不会笑,原因是太在意了。不会哭是因为不能哭,哭就败了,而不会笑是因为忘不掉。同时又挺幸运的,必竟还有时间在这瞎想,有多少人正在被生活所迫,又有多少人根本就没这根弦儿。我在想:其实不是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有的只是一蓬草,而有的则是一堆粪。日影西斜,傍晚将近。阳台外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啄食着我给他们准备的晚餐,老猫咪蹲在窗前的写字台上想着心事,面对着夕阳,一半是陶醉,一半是神伤。此刻它也许还惦记着曾经生过的宝宝,也许还怀念着年轻时候的情郎。多年以前,我见过它在荒废的厂院中逮老鼠,在草地上扑蝴蝶,爬到杨树梢去抓喜鹊,它曾经养育了五十多个子女,它也曾身怀幼仔独自挑战四只野狗的围攻。而如今,在这平静的黄昏里,它独自凝望着天边的晚霞,沉默不语,如此的安静又如此的平常。落日熔金,映在它瘦小的影像上,满身金黄。传奇的一生已无人知晓,喧嚣的岁月伴随着记忆远去了,消失在这昏黄的暮色中。我深深地望着它,许久。日月轮回,逝者如斯。楼下传来孩子们的嘻闹声,汽车堵在晚高峰的马路上不停地按着喇叭,而仿佛就是在昨天,我还是这人群中的一员,早出晚归地奔波着,并不觉得什么,而今天当再次看到这川流不息的人群时,里面已经没有我,回头望着墙上挂着上班时天天背着的皮包依然亲切温情,多少年来,它早已成为我的一部分,一路伴我走到了职业生涯的最后时光,我要一直把它挂在那,每天都能看到它。我要努力地说服自己,不是社会不需要我了,而是我苦尽甘来终于熬到头儿了!从今往后,睡觉前再也用不着上闹钟了,再也不用穿着蓝西服拿个小本子开会了,再也不用起立鼓掌了,我不再“为五斗米折腰”,我“归去来兮”,可喜可贺呀。从今往后,我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想骂谁时就骂谁”,我自由了,同时也老了。花甲之年还有许多乐趣,我还能看书、写字,我还能旅游、开车,我还能钓鱼、摄影,我还能喝酒狂歌。我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古人云: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当然,生活并不全是歌舞升平,无论何时都要有所担当,不怕,都担了一辈子了,接着担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更何况,还有一份责任,还有一份牵挂。年2月1日作者简介:吴大翔(男)年9月入学铃铛阁学校小学部一年级二班,年铃铛阁学校初中毕业,在校时间8年。年9月入学铃铛阁学校小学部一年级的校友们◆◆◆吴悦西老师带领小一班同学游园留念年六一儿童节小二班第一批少先队员,左一是班主任师树华老师年六一儿童节小四班第一批少先队员年六一儿童节小四班第一届中队委员会二班同学与班主任刘锡华老师五十年后重逢(年秋)编者注:吴大翔,小学部年9月入学一年级的校友。自去年12月参加筹备建校纪念活动,为联系同届校友劳心竭力,默默奉献。收集历史资料,整理四个班级校友名单,近期又征集纪念文稿,成就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可钦可敬,为之点赞!自年至年,铃铛阁学校小学部招收的一年级新生都是五年制,教材也是有别于一般学校的。但是只有年的小学毕业生完整地读完了这套教材。这六届的校友虽然称呼小学某某届、中学某某届,但比较社会上的同届学生小了一岁。例如吴大翔所在的这一届,实际真正在校读书仅有四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gxiangzhia.com/yfyl/6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枫香脂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