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与中国苦力的邂逅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王吉会
引言
拿破仑对中国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曾大量阅读西方传教士的记载、使节的报告以及有关中国的游记,在其统治时期,促成了法国一部著名的《法汉词典》的出版以及法兰西公学院汉学讲席的开设。这些无疑都在当时促进了法国人对遥远的中国的了解。拿破仑的中国情结或许源于其个人兴趣,抑或对当时大国关系的个人解读,但是其身边中国人的影响也逐渐被世人了解到,比如在他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期间与中国人的交往。
一、拿破仑身边中国人的身影
拿破仑说过一句名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将为之震动。感谢上帝让他继续睡着吧!”这是他在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期间对途经这里的英国赴华使节阿美士德勋爵(lordAmherst)说过的话,拿破仑的中国情结因此而闻名。至于他在圣赫勒拿岛期间身边生活着多名中国仆役的事实,大多中国人还是近些年借助文学作品才得以了解到。
年,法国人蒂埃里?布伦(ThierryBrun)用西班牙语发表小说《拿破仑的中国间谍》(ElespíachinodeNapoleón,秘鲁EdUniversidadSanMartindePorres出版社出版),故事描写拿破仑被押圣赫勒拿岛期间,岛上的多名广东人中,一个名叫陈晋(ChenJin)的中国人是嘉庆帝的老师之子,他接受皇帝密旨来到岛上,暗中搜集英国情报,之后成为拿破仑的耳目。布伦的小说尚未有中译本,在中国基本没有影响。
而早在年,另一位法国华裔作家勒内?韩(RenéHan)就已然围绕同样的主题写出了小说LeChinoisdeSaint-Hélène(直译为《圣赫勒拿岛上的中国人》,法国Plon出版社出版。小说的主人公君昱为乾隆的私生子,于年受嘉庆帝派遣,乘英国商船前往英国打探其国力的虚实,途中被英国水手偷走所有钱财而被迫留在圣赫勒拿岛,沦为奴隶,后与拿破仑相遇,并成为其身边的中国仆人,直至拿破仑病逝。该小说于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翻译出版,中文译本名为《乾隆遗子与拿破仑》,在中国读者中反响很大。
其实,早在19世纪,法国大作家夏多布里昂(Fran?ois-RenédeChateaubriand~)撰写的《墓畔回忆录》(Mémoiresd’outre-tombe)中就已经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有一条狭窄的山谷,过去叫“斯拉纳谷”或“鹳草谷”,现在叫“坟墓谷”,山谷内有一眼泉水流淌;拿破仑的中国仆人像卡蒙斯的爪哇仆人一样忠诚,习惯用双耳尖底瓮到那儿汲水。两棵垂柳遮庇着泉水,周围生长着用菖蒲点缀的青草。”
夏多布里昂对圣赫勒拿岛一隅的描写充满抒情色彩,文学描画中仅以点染技法留下了中国人的模糊身影,没有做更深入的介绍。
三位作家笔下的圣赫勒拿岛乃是大西洋中的一个小岛,面积不过平方公里。它孤悬海外,离非洲西岸公里,离南美洲东岸公里,距中国更是超过1万公里。当时押送拿破仑的“诺森伯兰号”(Northemberland)军舰年8月9日启程离开英国,至10月15日方抵达圣赫勒拿岛,航行70余日!如此遥远的地点和如此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传奇般的中法对话,莫不是作家们离奇的艺术想象?
但是,了解这几位法国作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之后,我们便会肯定拿破仑与中国人相遇并非子虚乌有。
夏多布里昂为与拿破仑同时代的法国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曾任驻英国大使,蒂埃里?布伦与拿破仑家族后裔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吸引勒内?韩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gxiangzhia.com/yfyl/6256.html